•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高中学习 > 正文

    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哲学思考|人才培养计划怎么写

    时间:2019-05-18 03:13:41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人才培养必须要明确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怎样培养人才。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统筹兼顾稳定性和适应性、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以学生的知识、能力、综合素质协调发展为目标,认清教育服务的本性,创新高等教育的基本理念,不断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积极探索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使教育增值服务的过程成为与时俱进的创新人才培养过程。
      【关键词】哲学 教育理念 创新教育 增值服务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6-0074-02
      
      一、引 言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它揭示的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最一般规律。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而辩证唯物主义是由辩证唯物论和唯物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三部分组成。高等教育工作者应当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创新人才教育教学水平。
      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国内外高校都注重的人才培养模式之一,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创新意识的强弱和创新能力的优劣成为人才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社会发展的趋势表明,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竞争,实际上是科学技术和民族素质的竞争。而科学技术的发达和民族素质的提高,其灵魂在于创新。因此,大力推进创新教育,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是我国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也是高等学校办学的根本宗旨之一。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同时又是变化发展的,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贯穿于一切事物发展的始终。唯物辩证法承认矛盾,运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揭示了万事万物发展所包含的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唯物辩证法从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出发,要求我们坚持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二、创新教育与增值服务的关系
      研究表明,学生的需求大体上可以分成基本知识需求和综合能力需求两部分,其中基本知识需求涵盖在高等教育的基本服务当中,而综合能力需求则要由教育增值服务——创新教育来完成。如:增加教学内容的应用性、创新性、设计性、研究性,教育方法采用开放性等等。给学生以发挥和想象的空间,给优秀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空间。让学生在获得基本知识需求的同时获得教育增值服务,从而使增值服务和基本服务产生相互叠加关系,实现高等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终极目标。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创新教育的核心。创新精神表现为个体从事创新活动所需的基本心理状态。主要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品质三个方面。创新能力反应为人的行为方法、技巧和动作技能,属于创新活动的工作机制。它包括信息加工方法、动手操作技巧、综合归纳、推陈出新能力等。积极的求异思维,敢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观念和思维定式的束缚,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提出新观点,按照新思路,运用新方法,解决新问题。
      不同层次、不同专业、不同时期、不同水平的学生,对教育服务的需求是不同的。高等学校的创新教育就是提倡在对学生的教育方法上具有多样化、层次化、差异性、动态性的特点。让学生在这种创新教育中各取所需,在享受教育消费的同时,获得教育增值。
      高等学校的创新教育是一个认识和掌握创新规律和特点,并将其运用到人才培养中去的过程。因此首先必须树立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理念。
      高等教育服务质量是身处竞争中的高等学校生存的第一要素。质量就是价值,质量就是满足并超过顾客的期望。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体现就是教学质量。与教学大纲规定的教育层次、教学内容相一致的教学是高等学校对学生顾客的基本服务。对于不同的高校,基本服务的差异化程度越来越低,趋同性越来越强,越来越缺乏竞争力。而围绕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可称得上是赢得学生顾客满意的增值服务。因为这种教育才是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
      纵观近年来的高等教育改革,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各高校制定和实施本科培养计划所围绕的主线。各高校自主的探索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方法。从关注应试教育转向关注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关注他们的学术成长,这是一次观念上的跨越。大量的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不懈创新和实践表明,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已经把“能力培养”和“学术成长”,放在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上而加以彰显。但是,更深入、持久、有效地进行下去,不断地推陈出新,则需要教育观念的二次跨越。以顾客为导向的教育服务意识,就是推动高等学校创新教育改革的思想基础。
      多年教学改革的实践活动,之所以有些成效显著,有些则不大显著,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观念”问题。受中国文化的影响,“高等教育”一向被认为是知识、权威、水平的象征,而“服务”则意味着和“侍候人”、“讨好人”相关联,当把这两者放在一起的时候,观念上的相悖,让人难以真正认同高等教育的“服务”属性,在教育教学行为上也就难以做到以“顾客”为导向,着眼于学校长远利益的考虑。因此,重新认识高等教育本质和教育形势,认清教育基本服务和教育增值服务的关系,摆正教育主体和客体的位置,是高等学校实现创新教育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它对教育教学成效产生重要影响。
      目前高等学校的创新教育改革较多的注重“模式”和“结构”的改革,这在改革的前期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如果停滞在此,“模式”终将变成“形式”。接下来更多的关注应该放在“深度”上,放在“满意度”上。以“服务”的心态去开发知识教育的内在价值,以顾客满意的形式体现知识的价值,使每一门课程都产生“增值”效果,这样,教学改革就有了“厚重感”,教学质量也因此有了内涵。
      创新是高等教育社会职能发展的根本标志和时代内涵。“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寓教于学的科技创新活动有利于创新工程人才培养。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专业教学开展科技竞赛活动,其本质是一种创新实践活动。   教学与竞赛和科技活动相结合有利于实施个性化教育。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点进行选择,并能把启发式、引导式、讨论式等教学形式有效的寓于科技创新活动过程中,因材施教,促进学生潜能的发挥和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使优秀学生脱颖而出,并使大多数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普遍得到提高。
      三、创新教育理念才能实现创新教育
      增值服务是经济生活中的概念,与高等教育似乎相去甚远。但是,从服务属性考虑,它们是相通的。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的提高和学龄人口的下降,高等学校之间的竞争愈加激烈,教育竞争的结果是教育质量被推到了核心位置。把“增值服务”这个在经济生活中使用的有力武器,引入到高等教育中,让学生顾客主体感受到“物超所值”的教育,有利于提升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有利于提升高校的办学水平和竞争力。
      增值服务首先要转变观念,树立以顾客为导向的服务意识。教育教学的过程就是一个服务的过程,服务的对象是学生群体。以学生为中心展开的教学服务,既不是对顾客的讨好,也不是一种权威,而是在平等的基础上对学生顾客的引导、启发和帮助,用科学的方法达到教育服务的目的——让顾客满意。走出观念的误区,我们才会有从事增值服务的持久动力。
      增值服务要紧紧围绕基本服务进行,因为基本服务是学生求学目的之所在。基本服务的最高境界是符合学生顾客的预期质量要求,使他们满意。而增值服务作为基本服务的补充和升华,可以做到大于顾客的预期质量要求,使他们很满意,产生超值价值。
      教育增值服务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程实施的增值空间是巨大的,要满足学生顾客对创新能力的需求,必须深度开发教育方法和教学手段,深度挖掘基本教育的潜力,求新求异,开拓创新。
      创新意识是个体从事创新活动的主观意愿和态度。只有具有强烈创新意识的人才能产生强烈的创新欲望。创新品质主要是指个体从事创新活动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个性品质特征,创新主体个性特点上的品质差异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创新成就的大小,因此,创新品质的塑造是创新精神培养的重要环节。
      人才培养必须要明确“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怎样培养人才”。高等学校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以学生的知识、能力、综合素质协调发展为目标,积极探索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认清教育服务的本性,使教育增值服务的过程成为与时俱进的创新人才培养过程,创新高等教育的基本理念,树立创新目标,发挥创新潜力和才智。
      四、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哲学原理
      认识论是探讨人类认识的本质和结构、认识与客观实在的关系、认识的前提和基础、认识的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等问题的哲学学说。高等教育教学涉及领导、教师和学生,是相互联系的矛盾体系,都有自己的角色定位。分析本校教育教学方面存在的各种实际问题,掌握各种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把握其内在联系和发展变化规律,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尊重客观规律,结合不同学科专业的自身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创新人才培养计划。我国的教师法、高等教育法等是普遍性原理,不同学科专业的自身特点是特殊性原理。创新人才培养需要从普遍性和特殊性两个方面来考虑。既要遵守所有人都遵守的基本规范,又要考虑不同个体的特殊性,尊重个性发展需求。
      一切事物都在不断运动和变化过程中,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技术在不断发展,社会在不断前进,人才需求状况也在不断变化,这就要求我们与时俱进,不断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统筹兼顾稳定性和适应性、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不断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按照不断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规律,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参考文献
      1 王洪才.教育是何种善[J].教育学,2011(9)
      2 李建忠等.中国和欧盟未来十年教育发展指标体系比较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9)
      3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专题组.近年来世界各国教育政策的趋势及特点[J].教育研究,2011(1)
      4 王世彬等.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理念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1)
      5 周洲.英国高等教育的创新战略[J].教育发展研究,2011(13)

    推荐访问:人才培养 哲学 思考 创新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