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高中学习 > 正文

    把握学习起点,实施有效教学_

    时间:2019-05-13 03:23:50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而是新旧知识、生活经验的相互作用而引发的认识结构的重组。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过:“影响学生的学习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就是学生的学习起点。崔峦老师在第七次阅读教学研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阅读教学要找准教学的起点,要针对学情,确定学习目标,精选学习内容。
      由此可见课堂要从“师本”到 “生本”的顺利回归,就得改变过去的胡子眉毛一把抓的“全盘教”现状,更多地关注孩子已经知道了什么,他们需要什么,而改变这些不良倾向的基本策略就是要找准学生的学习起点。那么怎样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呢?浅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通盘考虑,把握 “内容起点”
      曹鸿飞老师在《温州市小学“写作力提升”教学建议》讲座中提到:没有“非零”起点的关注,学生就不会有发展。诚然,找不到学生的起点,对学生的已有知识估计不足或过高,造成学生因为“无趣或畏惧”而不想学,学生的发展只能成为一句空话,阅读教学也是如此。
      1、把握文本内容逻辑起点
      我们知道教材的编写是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的,教学内容的编排呈螺旋上升,有着严密的逻辑性和序列性。学生的逻辑起点是指学生按照教材学习进度,应该具有的知识和技能积累。基于教材,大多学习内容的逻辑起点比较容易把握:如教学《七律?长征》一课时,我们就要考虑教材中有没有在此前出现过与长征有关的内容?我们能不能找到课文前后的联系点或迁移点?对于“七律”这种形式的律诗孩子们又了解多少?在准确把握教材的逻辑起点后我们的教学目标就会明朗起来,孩子已经知道了什么,他们想要知道什么,我们应该教什么。这样,学习的效果就取决于教师对逻辑起点把握的准确度。
      2、把握文本内容现实起点
      生活本来就是一个大课堂!教材不是学生学习的唯一媒介。广播、电视、网络、报刊、杂志、书籍……孩子们的学习资源无处不在。现实起点是指学生在多种学习资源的共同作用下,已经具备的、与教材内容相关的知识和能力积累,相对比较难把握。因此,把握现实起点是重点,关键要认真研读学生: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是什么?哪些知识已经了解或掌握、有多少人了解或掌握、了解或掌握的程度怎样?如《七律?长征》一课,我们也要考虑学生在课外对这历史事件了解多少,是否有看到过红军爬雪山、过草地、飞夺泸定桥等有关的影视材料等。针对以上学习起点的把握,哪些知识学生能够独立学会?哪些知识需要教师进行点拨、引导和传授?怎样的点拨、引导和传授是基于学习起点的,我们的教学设计都应该要胸有成竹。
      二、细读文本,把握 “语言起点”
      学习语文的过程,也是理解语言、习得语言的过程。所以教师在文本细读时一定要把握文章语言的特点,找准学生语言学习的起点。引领学生触摸文本,咀嚼语言,悉心体会言语的陌生点。
      请看王春燕《猴王出世》中“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一段教学:
      师:看看,写石猴的遣词造句上有很多秘密,谁发现了?(出示: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
      生:都是三个字,第一个字是动词。
      师:继续读,有什么新的发现?
      出示句子:与狼虫为伴……)
      生:四个字的排比句。
      师:是随便排列的吗?
      师:往下读,更有意思了,你又发现了什么?
      (出示: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师:读到这里,你读到一只怎样的石猴呢?在这里写下批注。
      王老师重点教学的这一段话是《猴王出世》中语言的精妙所在,其中的短语构词形式,修辞方法五下学生并不十分陌生的,但是集这样多种形式于一体的句群恰是孩子们所不多见的,有鉴于此,王老师引导孩子们自己去破译语言的密码,引领孩子们走进文本的精深隐秘处,认真爬梳,细细玩索,穿行在串串闪光的语言珍珠里,发现着文本的“妙秘”(潘新和语)。使学生的语言积累增量,素养得到切切实实的发展。
      三、钻研文本,把握 “形式起点”
      叶圣陶先生指出:“凡是学习语言文字如不着眼于形式方面,只在内容上去寻求结果是劳力多而收获少。”因此教师在钻研文本、构思教学时,要重点思考:阅读教学中如何既让学生把握住文本形式的起点、感悟文本主旨、体会表达情感,又要让学生关注领悟文本在布局谋篇上的特点、作用和效果。如五下《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一课,“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这句话是课文的题目,又在文中反复出现,是作者行文的线索。在教学这一课时,我根据文本的构架特点分成三个板块展开:
      板块一:读通课文,了解铁路——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板块二:速读课文,感受困难——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板块三:研读课文,走进建设者——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既把这三个板块演变成三个标点——“!?!”在一唱三叹的诵读中,感受课题所蕴含着的豪迈和坚定!然后回归整体进行教学:
      教师关注到了文本形式的独特价值——也是学生学习的新起点,并进行深度开发,引导学生通过感情诵读、在反复涵泳咀嚼中发现体会文章的写作特点,把握住了文本的核心价值。
      四、联系主题,把握 “人文认知起点”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课标强调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教材编写上也体现了这一理念,以“主题单元”取代“知识体系单元”。每个专题中的课文都洋溢着时代气息、充满着童真童趣、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如人教版课标本五上第六组,编排了《地震中的父与子》、《慈母情深》、《“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学会看病》四篇课文。这四篇课文分别从不同角度歌颂了伟大的父爱和母爱——或执着、宽容,或褒扬批评,相比之下毕淑敏的《学会看病》却流露出了一种“冷漠与残忍”似乎和母爱格格不入,形成了思想认识上的张力。曹鸿飞老师恰恰就利用了教材编排上的这特点找准了学生人文的起点,独具慧眼地寻觅词语,形成四个板块的教学,精彩演绎:
      1、“喜欢吗?”——“喜欢这组词吗?”“喜欢这样的人吗?”“喜欢这位母亲吗?”老师的三次追问,把学生的目光都聚焦到这三个词上。
      2、“赞同吗?”——出示:我赞同这位母亲的做法,理由是……。我不赞同这位母亲的做法,理由是……以辩论形式,直接触摸本文心情的特殊性:内心的冲突,感受本文心情表达形式上的重要特色。
      3、“愿意吗”——在这个过程中,曹老师步步为营,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冲突激烈化,从而走近、走进母亲的心灵,深入到这种冲突中,让孩子自己身陷这种煎熬中去理解母亲的内心:①说话练习:出示:我应该让孩子独自去看病! 我怎么能让孩子独自去看病呢? (找出母亲让儿子去看病时心情变化的句子,用课文中的语言有感情地说一说)
      4、“残忍吗?”——最后出示那三个词语,扣问学生:它们表面上写这位母亲如此,实际上写什么?于是,母亲对孩子的另一种形式的爱水到渠成地烙在学生心上。
      教学中,曹老师始终抓住学生的认知冲突来引导孩子主动与文本交流,要把儿童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因学而教,化教为学,还学与生。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学习过程正是学生认知能力不断提升,不断建构的过程。
      总之,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以学生的学习起点为出发点,想学生之所想。恰如中国教育学会小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李炳亭在《高效课堂22条》中说,高效课堂要实现由注重知识能力的培养到更加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和精神成长的转变,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符合学生实际学习水平的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师大学出版社,2003
      [2]姚晓洁.教学设计的逻辑起点和现实起点[J].中小学管理,2005,(5):27.
      [3] “浙江特级教师大讲台”暨“西湖之春”小学语文教研员风采展示活动综述,中国滕部,发表于 2010-3-30

    推荐访问:把握 起点 实施 教学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