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高中学习 > 正文

    《被遗弃的韦瑟罗尔奶奶》与《献给爱米丽的玫瑰》人物塑造手法对比 被遗弃的韦瑟罗尔翻译

    时间:2019-02-09 03:28:38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 《被遗弃的韦瑟罗尔奶奶》是美国著名作家凯瑟琳・安・波特的一篇优秀的短篇小说,而威廉・福克纳于1930年发表的短篇小说《献给爱米丽的玫瑰》堪称美国短篇小说中的经典之作。文章对比分析这两位女性的悲剧形象,以及两位作家对人物刻画的异同,以使大家对两篇作品和两位作家的写作风格能更清晰全面地了解。
      关键词: 《被遗弃的韦瑟罗尔奶奶》 《献给爱米丽的玫瑰》 人物塑造手法
      
      凯瑟琳・安・波特是美国著名的短篇小说家,《被遗弃的韦瑟罗尔奶奶》堪称其短篇小说的典范。身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美国20世纪上半叶另一位伟大的作家――威廉・福克纳于1930年发表的短篇小说《献给爱米丽的玫瑰》,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吸引了无数读者,堪称美国短篇小说中的经典之作。虽然两篇作品在它们所展示的多重主题,以及深度上和广度上都有一定的差异,但是把这两部短篇小说放在一起比较解读,具有很大的意义。两位作家都以极其凝练的笔触,塑造了两个女性悲剧人物形象,并对她们的悲剧命运寄予了深深的同情。本文拟简析两位作家对人物刻画的不同之处,以期加深人们对这两个艺术形象和两位作家人物塑造手法的理解。
      一、《被遗弃的韦瑟罗尔奶奶》的人物塑造手法分析
      在《被遗弃的韦瑟罗尔奶奶》中,波特巧妙地运用了意识流的写作手法,真实地再现了处于弥留之际的老祖母的心理活动,衬托出了人物的刚毅性格,刻画了一个那个历史时期的农村妇女的女性形象。
      初读这篇小说,读者会觉得它结构松散混乱,时空顺序颠倒,难以把握情节的发展。事实上,作者打破了传统小说以时间为顺序的结构,把过去、现在和将来交织穿插起来,通过时空的置换和跳跃来外现主人公的心理活动,这正是意识流文学的鲜明特征。值得注意的是,波特在小说中主要运用了线形的意识流结构,即意识流由意识的一个源头出发,一个连着一个地、单线地向前活动,像一环接一环的链条。需要指明的是,这种线形是针对每一段的意识流运动而言,并非小说中整个意识流的流程结构,因为小说中出现了几段意识流活动,每段意识流都是遵循线形结构的,试举其中一段为例。
      “嘿,她偏偏能听到科妮莉娅在跟她的丈夫说,妈妈变得有一点儿孩子气,他们不得不哄哄她。叫她最恼火的事情是科妮莉娅以为她是聋子、哑巴和瞎子。科妮莉娅在她的身旁和头顶上瞟着小小的、匆促的眼色,做着小小的手势,提醒别人:‘别惹她生气,让她由着性儿吧,她八十岁啦’……在她精力旺盛的年头,她对待客人比较周到,有更多的活儿要干。当时,对莉迪亚来说,她还不老,莉迪亚的一个孩子有了不检点的行为,做妈妈的坐车从八十英里外赶来征求她的意见……她从前用栅栏圈了一百英亩地,她自己挖洞竖木桩,只有一个黑种小男孩子做帮手扎铁丝……还有一件事情是,女人生孩子的时候,骑着马在冬天的乡村道路上奔波;还有一宿一宿地不能睡觉,坐着照顾害病的马、害病的孩子,几乎一个也没有少。”
      这段意识流活动是由几部分组成,由现在到过去,依次出现,并非杂乱无序的。老奶奶由于幻觉导致对她女儿科妮莉娅的误解,从而引发她对过去的回忆:如何咬紧牙关度过生活的难关。换句话说,她对过去的回忆是由于受现实的刺激所引发的。她对科妮莉娅的“冒犯”言辞颇为恼火,只有通过对以前的回忆,来展示自己的能耐。以这样的方式,作者巧妙地把过去和现在结合起来,向读者展示出老奶奶的个性:好强,能干,自尊。
      意识流小说的叙述形式上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作品视角的频繁转换。在这部作品中,波特成功地通过变换视角来反映人物飘忽不定的意识活动。这种频繁转换视角的多视角手法使作者能够从多个角度来塑造人物形象。这样的例子在作品中俯拾皆是,如:
      “她利索地从哈里医生的胖嘟嘟的小心谨慎的手指头上抽出手腕把被单拉倒下巴那儿。这小鬼还应该穿短裤哪。居然鼻子上架着眼镜在这一带乡下行医?‘现在去吧,带着你的教科书走吧。我没有病’。”
      “哈里医生伸出一只温暖的手,像垫子那样按在她的额头上,那儿交叉的青筋在悸动,使她的眼皮一抽一抽。‘喂,喂,做了个乖姑娘,我们很快就会让你起床的’。”
      在上述第一段引文中,作者首先用第三人称叙述老奶奶,接着以老奶奶的视角来叙述哈里医生,这里以老奶奶内心独白的方式表达对医生的不满情绪。第二段的叙述角度又转为第三人称来描写哈里医生。在短短的两段引文中,视角的转换达到3次之多,而且叙述笔法流转自如,通畅顺达,不留痕迹,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写作技艺,同时也给小说增添了一定的艺术情趣。通过这种人称和视角的频繁转换,老奶奶那丰满而真实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整个故事的大部分都是由老奶奶被外界刺激所引发的对过去生活的回忆组成的,所以这种人物塑造的方法显得有所局限。为了更好地塑造老奶奶的形象,作者还大量采用了上述的第三类人物塑造方法,即通过描述人物内心的反应和情感,从而使老奶奶的形象鲜明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掘洞竖柱的活会使女人变样的。寒冬腊月女人带着孩子在农村马路上驾车又是一件事:马病了,黑奴仆病了,孩子们也都病了。女人天天熬夜,可最后还是把孩子们都拖大了,没有一个夭折的。约翰,我可一个孩子都没有丢啊!”
      这段老奶奶内心对当年艰辛往事的回忆充分展现了她的坚强独立,在丈夫早逝后独自一人支撑农场并把子女抚养成人。同时她希望丈夫能肯定她的成绩的心理活动也体现了当时妇女在男权社会意识形态下的思想,她做到了一个好妻子、好母亲应该做的一切。
      “我要你去把乔治找来。找到乔治一定告诉他我已经把他忘了。我要他知道,我同其它女人一样还是有自己的丈夫,有自己的孩子和房子。而且是很好的房子,很好的丈夫,我爱他,我同他生了很好的孩子。这一切甚至比我原先希望得到的还要好。告诉他吧,他从我这儿拿走的一切我都失而复得了,而且得到的比失去的还要多。唉,不,唉,上帝,不,除了房子,丈夫和孩子外还得有其它的东西……”
      这段文字中直接内心独白的使用,更加贴近人物的思维跳跃,给人一种不间断的流动的感觉,将老人内心鲜为人知的一面暴露无遗。被乔治抛弃是她一生的痛苦,虽然她一直努力忘却这一痛楚,却始终无法解开这个心结。
      二、《献给爱米丽的玫瑰》的人物塑造手法分析
      《献给爱米丽的玫瑰》展示的是美国南北战争后的南方人,尤其是没落贵族的生活状况。女主人公爱米丽出生在南方一个没落贵族家庭,从小受旧传统观念束缚。当她还是少女时,霸道的父亲赶走了所有向她求爱的年轻人,导致爱米丽养成了一种高傲、古怪、孤僻的性格。父亲死后,她挣脱了传统的束缚,与来自北方的筑路工头荷默相爱。然而由于世俗观念的压力,同时,由于荷默无意与爱米丽结婚,她心理变态,最终以毒死情人的手段来试图挽留住来之不易的爱情。福克纳在这篇小说中以其独特的叙事角度、经典的时序倒错和浓重的象征色彩,向人们展示出一幅栩栩如生的画面。
      1.叙事角度
      在《献给爱米丽的玫瑰》中,作者采用的是第一人称参与者角度,即叙述者存在于虚构的这个艺术世界中,和故事中的其他人物一样,是一个真切的、活生生的人物。这样,故事给人的可信度高,且易使人身临其境。然而叙述者又不是通常作品中的“我”,而是“我们”,这是作者独具匠心的安排。其一,“我们”是以观察者的身份,客观地向读者叙述着故事中主人公和她周围人物的行为和举止,增强了作品的客观性、可信性和层次感,给读者留出了足够的空间进行想象。其二,“我们”很显然代表的是杰弗生镇上除爱米丽以外所有的人。这种安排,表明了爱米丽与镇上的人的格格不入。这正好烘托了作者要在这篇文章所表达的主题――与代表旧传统的、旧道德的人的对峙,表明了爱米丽的反叛精神,同时又显示了爱米丽的拒绝变革的守旧心态。
      2.时序的倒错
      福克纳在写《献给爱米丽的玫瑰》这部经典短篇小说时,时序倒错的手法可谓发挥得淋漓尽致。他并没有按传统的直线型来安排情节,而是把过去和现在进行颠倒、穿插,使之融为一体。这一手法的运用使小说情节迂回、悬念迭起,增强了人物描写的神秘性。作者用一根神秘的丝线贯穿了整篇文章,从正面人物的神秘描写,到人物背后对现实的侧面写照,从而把表面与内涵连接在一起,让读者阅后回味无穷。
      小说开头便讲述,“爱米丽・格里尔森小姐过世了,全镇的人都去送丧:男人们是出于敬慕之情,因为一个纪念碑倒下了……”因此小说一开始便激起了读者的好奇心:爱米丽是谁?为何镇上的人要去参加她的葬礼,并称她为“纪念碑”?故事紧接着写她生前驱逐税务官员的事。这种叙述使一个顽固、专横、冷漠的人物形象立刻站立在读者面前。她为何如此?作者并没有讲原因,目的是加强悬念以激发读者往下读的欲望。接着作者叙述她家发出臭味,但也并没有讲出原因,而是让读者去猜测,同时为文章的结局打下伏笔。紧接着写她父亲去世,她不让镇民安葬她父亲。作者不断地利用时序的倒错来设置悬念,让读者对爱米丽有一种神秘的印象:古怪、异常、阴森。但读到这里读者仍然不清楚爱米丽为何是这样一种人,由于作者故意将情节顺序打乱,从而调动了读者去联想、想象。接下来作者又倒回到前面,叙述了爱米丽在父亲死后,她跟一个来杰弗生镇修路的北方工头相爱。写到这里,作者又叙述到爱米丽买砒霜,作者在此没有提到买砒霜的目的,只提到人们以为她自杀,或是毒杀老鼠。作者在此刻意将尸臭事件与爱米丽购买砒霜一事时序颠倒,即先写爱米丽的住宅发出阵阵臭味,邻居抱怨,再写她购买砒霜一事。如此时序颠倒,即造成悬念,读者若不仔细揣摩则不易发现这两件事之间的逻辑关系。随后,作者叙述她买结婚用品,然后写道:“这就是我们最后一次看到荷默。”接着就讲到爱米丽的变化和去世。在此,作者是有意岔开读者的思路,让读者无法料到爱米丽会毒杀荷默。这样一来,作者通过时序倒错的手法,为故事高潮即故事结局作好了铺垫。
      之后作者采用了省略叙述,快速跨越了40年,描述了爱米丽的去世和葬礼。其后描述了当人们打开她40年不曾有人见过的房间时,“这间布置得像新房的屋子……那男人躺在床上……那尸体躺在那里,显出一度是拥抱的姿势……原来是一绺长长的铁灰色头发”。故事就此结束。读者一直读到最后一句,才顿悟原来爱米丽在40年前就用砒霜毒死了荷默,并与这具骷髅同床度过了40年的光阴。读者最终明白了事情的真相,同时明白了为何爱米丽是前文所叙述的那样怪僻、冷漠的人。这样的写作手法,让读者更深一层地领悟这篇小说的主题:专横的父亲,不能与之终生相伴的情人,以及社会环境导致了爱米丽从一个心地善良的少女变成一个容貌阴森、思想僵化、性格孤僻的女人。
      3.象征隐喻
      在《献给爱米丽的玫瑰》这部作品中福克纳还大量使用了象征手法。人物、事物、事件、行为都被赋予了象征意义。他所使用的大量象征手法,不仅用得巧妙,而且象征意义丰富,其目的是通过某些独特的意象去调动读者的想象力,促使读者去猜测和思索隐藏在故事中的多层含义。
      爱米丽作为作品的主人公,有着复杂的象征意义。“小说采用倒叙的手法,一开始就写到爱米丽小姐过世了,全镇的人都去送葬。接着作者写在爱米丽的父亲去世后,镇长免了她所有的税,并让她在家中教授瓷器绘画”。此时,在读者的心目中,艾米丽是“一个传统的化身,一个义务的象征和关注的对象”(第一章)。但在第二章,作者紧接着又写她家的垃圾常年不清除,散发出令人作呕的气味。小镇上的居民对此意见颇大,但她却不为所动。在这里,爱米丽又成为了冷傲、孤僻、乖僻乖张的象征。在小说的第三章中,艾米丽与一个北方佬荷默・伯隆相爱了。她完全像一个初尝恋爱滋味的小姑娘一样,与荷默出双入对,以至于镇上的人都猜测“他们要结婚了”,“他们已经结婚了”。“在那个时候,爱米丽作为身世还算显赫的南方人,与荷默这样一个北方佬相爱是需要巨大的勇气的。爱米丽和所有的渴望爱情的女人一样,不顾所有人的反对和非议,坚持和荷默在一起。这里,爱米丽又是浪漫爱情的象征。不幸的是,她后来被荷默所抛弃,但她并没有像一般女人那样痛哭流涕,而是用砒霜毒死了荷默,好让他永久陪伴她,她甚至与他的尸体一起过了几十年”。此时,爱米丽浪漫爱情的化身荡然无存,她成为一个内心残忍、冷酷的象征。但是如果我们究其根源,可以看出,福克纳所塑造的爱米丽形象不是单一的某一种象征。她作为一个南方人,从小在父亲的管束下长大,内心有着对爱情的渴望,却又饱受压抑;找到自己的爱情却又被情人抛弃,在镇上的人都知道他们要结婚的情况下,不得已杀害了自己的爱人。爱米丽是一个性格复杂的人物,而她正是当时旧的南方传统与新的北方理念斗争的牺牲品。作者塑造爱米丽这一形象,就是要揭示出当时南方和北方在各个方面的冲突与斗争带给人们的心理震撼和人们为之付出的代价。
      正是由于这些象征手法的运用,福克纳生动地刻画出爱米丽这个让人既感到可悲有可怜的人物,描绘出南方即将没落的腐朽制度与日新月异的社会进步之间的冲突,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三、结语
      通过对两部作品人物刻画特色的比较,我们认识到,围绕不同的主题,不同的作家根据自己特有的写作风格,能带给读者不同的审美感受与对人生的思索,从而加深对作品理解的深度。
      
      参考文献:
      [1]邓绪新.英语文学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2]段汉武,钱虹.《被遗弃的韦瑟罗尔奶奶》的创作手法[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3).
      [3]顾虹.福克纳《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的象征手法赏析[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8(3).
      [4]胡全生.后现代主义小说中的人物与人物塑造[J].外国语,2000,(4).

    推荐访问:遗弃 献给 塑造 手法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