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高中学习 > 正文

    谷剑尘�化教育思想探析_圣化教育思想

    时间:2019-01-14 03:41:45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谷剑尘先生是我国早期�化教育研究者之一,他对�影教育和教育�影有着深刻认识和独到见解,为我国早期�影教育理论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文章首先对先生的�影教育观进行了阐释:哲学观――教育是�影的目的、教育观――民众教育思想、媒体观――工具主义。其次,其专著《教育�影》在�影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文章从基本概念、分类、应用、人才培养和研究途径解读了其主要理论架构,探析先生独到思想,其理论观点至今读来仍颇具启示。
      [关键词]谷剑尘;�化教育;学术思想;教育�影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1)09―0005―06
      
      一 谷剑尘其人
      
      谷剑尘(1897―1976),原名谷斯江,浙江上虞人。早期资深�影人,�影教育家,是中国教育�影协会发起人之一、是教育�影先锋队成员,是中国早期�化教育领域影视艺术界的代表人物,是中国现代话剧理论的早期研究者、探索者,是中国早期戏剧运动的杰出代表人物。
      谷剑尘在20世纪20年代影响很大,在话剧和�影领域都卓有成就。
      在话剧方面,于1921年参与创立中国早期的话剧团体之一上海戏剧协社(中国早期戏剧团体中历史最长的一个)。著有多部论著和文章,其中,论著《剧本之登场》是中国话剧舞台二度创作理论的开山之作,在当时影响很大;另外,他编写多部话剧剧本,其中,独幕剧《孤军》是我国第一部有台词的话剧剧本。
      在上世纪20年代中期涉足影坛,相继在“明星”、“华剧”、“中华第一”、“东亚”等影片公司担任编剧,并曾担任明星影戏学校校长等职,创作了许多优秀的�影剧本,其中《花国大总统》由中华第一影片公司拍成�影。
      他在�影理论方面造诣颇深,写过《�影化妆术》、《艺术上的仿效与创造》、《动作之研究与练习》、
      《�影中之绝对导演中心论》等文章。其中1926年8月发表的《�影中之绝对导演中心论》在中国�影界最早明确提出导演中心论。
      
      1932年7月,谷剑尘作为发起人之一,在南京成立了中国最早的�化教育社团――中国教育�影协会。并且,应国际教育�影协会的征求,中国教育�影协会组建了“教育�影先锋队”,该组织的宗旨是将教育�影通过实验和宣传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谷剑尘是先锋队成员之一,积极推广教育�影的应用。
      1934年,中国教育�影协会编辑出版了中国最早的�影教育百科――《中国�影年鉴》,他在其中发表了《中国�影发达史》,全文约4万字,详细地评述了中国�影自萌芽及至当时的发展概况,是民国时期记述中国早期�影史料较为全面的两部专著之一。
      1937年,
      《教育�影》出版,谷剑尘的�影教育思想几乎全部集中于此,该论著与其余三部。著作的问世,形成了中国早期�影教育理论研究的高潮。
      谷剑尘于20世纪30年代起,从事戏剧教育工作,先后于江苏省立教育学院、国立戏剧专科学校任教。后任国立社会教育学院副教授、教授等职。在1935年他被聘请为“无锡文戏改进委员会”委员,主持无锡文戏改革。解放后,在上海戏剧学院任教,从事话剧史的研究。
      
      二 谷剑尘的�影教育观
      
      谷剑尘对教育�影的根本看法形成了他的�影教育观。可以从三个方面概括,即,哲学观――教育是�影的目的;教育观――民众教育思想;媒体观――工具主义。
      
      1 哲学观――教育是�影的目的
      谷剑尘对于�影有这样的评价:“它完成了‘把过去的时间连接于现在的空间’的企图而于人类的历史中涌现出一种新的技术。……从此促成了文学艺术和机械的合欢。在旧的既存艺术所占领的王国中,产现了一种为机械的母胎所孕育,在机械的字样中所成长的新兴艺术。”这个新兴艺术即是第八种艺术――�影,它“不但不因是后生的艺术而落后,并且已经压倒比它早生的艺术;占据了现代文化当中的重要地位。”�影的“超越”正是因为与教育的“化合”,所以谷剑尘说,“�影是教育的工具,反过来,教育是�影要走到的目的,�影抛弃了这个目的是�影的损失,教育者不利用�影做工具是教育者的奇辱。”可见教育才是�影“根本的”目的,而且并非强加于“科学和艺术的结晶”的“�影”之上。作为其本质体现,谷剑尘认为原因有三:
      首先,从历史渊源分析。�影最初发明“原在为教育之用”,最早的影片“皆是科学家和爱好者,利用�影来从事科学上的研究,并不含有丝毫娱乐的意味,自1901年以后,乃逐渐为娱乐的潮流所湮没,而失其本来面目,于是�影在一般人们的观念里,仅不过是和戏剧歌舞一般地被视为休闲消遣或娱乐的工具”。
      其次,从�影的科学原理分析。�影“在最严密的科学的基础之上,完成了‘把过去的时间连接于现在的空间’的企图而于人类的历史中涌现出一种新的技术。从此,宇宙的惯性因而消失……”因此,正是“把过去的时间连接于现在的空间”的科学原理能够形成高效传递的经验和知识,实现了“银幕是宇宙的缩影,影片便是宇宙现象的再现”,使他们依赖银幕“认识自己,了解人生,促发自觉,探寻真理”。
      第三,从人类的教育方式分析。“一切知识,最好由于视官”。但是“亲身阅历”(即直接经验)非常有限,将信息“摄入影片,映到银幕之上,使我们亲眼得见,如同身历其境”,即可解决此“缺憾”。因此,谷剑尘认为“�影教育运动或者教育�影运动乃是一种‘�影功效的持续运动’,至少也应该称作是‘�影功效的复始运动’”。因此,办社会教育“利用�影是一件最优良的工具。”
      当时各级学校对于视觉教育的认识,“尚在墨守陈规,不知使用新的教育工具”。谷剑尘不但关注到�影的直观视觉特质,并且参加中国教育�影协会组织的�影教学先锋队,一方面“躬亲试验”,一方面“做一番宣传功夫,点醒痴迷”,呼吁对视听教育的关注与应用,推动了教育�影媒体的广泛应用。
      
      2 教育观――民众教育思想
      
      在20世纪20、30年代,中国正饱受外国列强侵略和国内军阀混战的苦难,社会经济衰竭,国家危机重重,尤其是“九一八”(1931年)、“一二八”(1932年)等战争的重大影响,中国大众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在寻求振兴国家、解放民族、提高国民素质的过程中发现了教育在强国富民中的作用,这就是民众教育的缘起。同时,教育意识的觉醒引发了�影意识的觉醒,对�影的社会作用和意识形态表现提出了新要求――辅助社会教育,这即是�影教育缘起并迅猛发展的原因。
      
      “民众教育”是民众教育学派的基本理论,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活跃于30年代,其核心组织即是江苏省立教育学院,谷剑尘当时在江苏省立教育学院任教,是民众教育的代表人物之一。民众教育既吸收了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又采纳了陶行知的生活教育主张,是一种动态发展的大教育观,建立在民主化、普及化的教育理念之上,提倡教育的全民性、终身性、社会化,力求“教育权利大众化, 大众生活教育化”。谷剑尘提出了教育�影的几个“全”:“以全体教育教材及人类活动为教材”、“以全国民众为学生”、“以全国教师为�影放映施教者”、“以人生全部为研究及施教时间”、“以全国受教对象的程度为施教的步骤”,阐释了基于民众教育的�影教育观。
      首先,谷剑尘力图实现教育�影的普遍化、机会均等原则。他提出“以全国民众为学生”,“能入场的是学生,不能入场的也是学生,都市里的民众是学生,乡村里的民众也是学生,出得起钱的是学生,出不起钱的也是学生”、’“失学的未失学的而带补习的儿童青年成人,有钱的无钱的都是受教分子”。因此,受教对象从年龄阶段来说,包括儿童、青年、成年人;从地域来说,包括乡村和城市;从受教形式来说,包括社会教育�影和学校教育�影。基于此,谷剑尘提倡教育�影不能商品化,不能以营利为目的,努力实现“教育权利大众化”。并且,针对“全国民众”这一庞大的受教群体,提出了经济地解决师资的不足的问题,即,“以全国教师为�影放映施教者”,发动全国的教师参与到教育�影的推广,解决全体民众的受教需求与�影放映设施不足之间的矛盾。
      其次,教育�影的实施,是阶段教育还是终身教育?谷剑尘的答复是:
      “以人生全部为研究及施教时间”,即,研究者将教育�影看作是一个终身不断的事业,受教者的受教时间则贯穿一生。因为教育�影事业在不断的“生长、变化、进步”,研究者需要与时俱进才不会落伍;教育与生活也应当“相与始终”,因为每个人无论长幼“皆当时时进步,时时生长,时时改造经验,时时接受教育”,这样才“合乎研究和教育的本意”。显然,这是终身教育思想。
      再次,教育�影背负着改造社会、提高国民素质的使命。尽管谷剑尘将教育�影分为社会教育�影和学校教育�影,但是,他探讨的重点仍是社会式的教育�影。他说“社会教育的特质,无非要使一般民众同沾教化促进民族、国家而实施社会教育,这种�影就是社会教育�影”。遵循着这一指导思想,谷剑尘列举了教育�影的目的(发扬民族精神、鼓励生产建设、灌输科学知识、发扬革命精神、建立国民道德、培植自制能力),并且依据社会构成因素从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制订了69条教育�影具体的目标。可见“社会性”不仅是民众教育的一个特征,也是教育�影的使命。
      最后,关于教育�影的教材,谷剑尘提出“以全体教育教材及人类活动为教材”。他说,“教育�影的教材内容可以尽量扩充,以至于包括人类活动的全部。”“只要与人们知识和见闻有益都可作为教材”,包括自然现象、社会状况、使用技能等。一言以蔽之,教育�影的取材来源于人类活动、人类生活需要,“如果我们不以对象的实际生活为依据,那么,便无裨于教育的实际作用而反失掉民众的信仰,打断他们求知的欲念……我们要使得民众的信仰,使得民众接受�影的教育,必使影片先合于他们的实际生活情形,使有教学做合一的精神。”可见这是一种基于生活教育的思想,积极实现“大众生活教育化”的愿景。但是,教材的实施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依据“受教对象的程度”为施教步骤,力证这一理念的可行性。
      
      3 媒体观――工具主义
      “媒体观”意味着对媒体本质和价值的看法和态度。谷剑尘认为,�影不仅是一种艺术,同时也是“教育的工具”,他在论述�影与教育的关系时说,“�影是教育的工具,反过来,教育是�影要走到的目的,�影抛弃了这个目的是�影的损失,教育者不利用�影做工具是教育者的奇辱。”可见,这是一种工具主义思想。
      工具主义媒体观并非偶然,任何一种媒体技术都是在社会发展的需要下作为工具而产生的,其目的是满足人类特定需求,�影也不例外。当时的中国内忧外患,需要一种“利器”来唤醒民众、振兴中华,国民党当局认识到�影是民族主义实现的途径,因而十分重视�影与教育的联姻,再加上有识之士的积极参与以及借鉴美国视听教育的成功经验,因此,�影教育迅速发展是必然的趋势。
      对于�影媒体与教育的联姻,谷剑尘更加强调的是媒体正面的作用力,即,将�影媒体“用作教学的工具”,高绩效地满足教育和社会需求的目的。这种正面作用力,也符合媒体与教育结合初期的特征。但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共存的,只是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某一作用力占据主流。当媒体技术发展到一定高度并逐渐形成具有普适性的环境时,媒体对教育的反作用力将大于教育对媒体的作用力,这是媒体技术将部分改造教育和文化,甚至引领教育改革和社会改革。谷剑尘也已经隐约意识到“�影之教育的权威”,即,媒体的反作用力,并引用爱迪生的论断:“今后教育,当以�影为中心。谁支配着�影,谁就将影响民众的一个最大的权威操在他的手内。”因此,谷剑尘认为,“�影教育运动或者教育�影运动乃是一种‘�影功效的持续运动’,至少也应该称作是‘�影功效的复始运动’。”说明了�影媒体之于教育的反作用力。
      但是,这种媒体技术的反作用力能取代传统媒体吗?谷剑尘认为,固然�影能解决“非人的目力所能明见”的困难,“使得那本来肉眼所看不清楚而不易实验的”可以通过银幕看到;而且,与“实物、模型、图表、游历、实验和幻灯片”来比较,后者“显然落伍”。但是,“教室�影并不是教科书的替代用品,而是和挂图模型幻灯等,含有辅助的意味,所以,在教育方面,有时还需并用挂图、模型、幻灯等补助品,同时,更不能放弃劳作教育。”由此可见,即使存在“�影功效的持续运动”的反作用力,但是对于传统媒体不可替代性的信念仍然是笃定的。
      
      三 解读《教育�影》
      
      前文已述,谷剑尘的《教育�影》(1937年,上海中华书局)与其余三部论著形成了中国早期�影教育理论研究的高潮,足可见这部论著在�影教育发展史中的地位。
      《教育�影》吸收美国视听教育大师思想,从国情出发,基于�影教育的哲学观、教育观和媒体观,探讨了�影社会化和教育化的问题。论著从�影教育与教育�影的内涵、分类、应用、人才培养、研究方法、宗旨、目标等方面搭建了教育�影的研究框架,并在探讨国外�影教育运动的基础之上,透彻地分析了我国教育�影存在的问题,为中国教育�影的改良提出了方针与原则。文章重点解读其主要理论架构,包括基本概念、分类、应用、人才培养和研究途径,先生的独到见解至今读来仍颇具启示。
      
      1 厘析“�影”与“�影剧”内涵――媒介思想的呈现
      �影最初来到中国,传统观念将�影看作是戏剧,称之为“影戏”。正如中国早期�影的著名剧作家包天笑所说的:“�影初到中国来时,也称为影戏,大家只说去看影戏,可知其出发点原是从戏剧而来的。”后来出现“�影剧”一词,正是从对这个词语的解释出发,新时期的�影理论得以在中国�影的“传统”和“现代”之间画出了一条径渭分明的分水岭。而谷剑尘对“�影”和“�影剧”的分辨,既是对所谓“影戏观”的真正超越,又开拓了基于媒介思想的论述――正是�影具有科学和艺术的媒介特性,才成就了教 育�影的介质基础。
      谷剑尘认为,“�影是技术,�影剧(或简称为影剧)是艺术,……第八种艺术是�影剧而不是�影。”因为�影是“只拥有活动摄影及放映的新技术的产品,纯然是一种科学的,而不会和文学艺术联欢。”�影剧才是“利用活动摄影和放映的全部知识并配合文学艺术而存在的成物”,即,�影剧是“有情有节、有变化、有系统、有扮演的‘�影’”。简言之,�影是科学,�影剧是科学基础上的新兴艺术。而他所解释的“�影剧”的概念,正是我们今天所谓的“�影”――“�影剧……不断的生产、不断的改进而成为今日企业化的统称�影的�影剧。(以后从此改称�影)”。
      
      2 “�影教育”和“教育�影”――时代特征的辨析
      我们知道,早期的�影教育运动是我国�化教育的开端,这里的“�影教育”概念是制度和观念的范畴。而谷剑尘对于“�影教育”和“教育�影”概念的分析中,仍然体现的是一种物质和技术的范畴,这与顾明远教授关于中国在接受西方文化的过程中首先接受的是物质文化的论断相吻合。当然这与时代特征有关。当时占领中国�影市场90%的影片是美片,充满“骄奢淫逸”,所以教育界和�影界要抑制�影负面影响,并积极主动发挥�影的教育功能,以宣扬民族主义思想。因此,此时借“教育�影”工具解决中国教育的燃眉之急,或者说,此时物质和技术的“教育�影”是制度和观念的“�影教育”的需要和行动。
      但是,谷剑尘对二者概念的辨析并不太成功。他认为“由教育的观点看来专指一种用�影作为方法和手段来实施教育的称作‘�影教育’,即可知它是用�器、�光、机械将实物实事的形体、关系或动作,或声音颜色,表现在银幕上,借视听的官觉,做各种目标不同、方法不同、对象不同的经验改造(即教育的解释)的过程。它是包括一切范围广大的东西。”换句话说,�影的教育功能并非专门的设计,但是“偶然地或不经意地”发挥了好的功能。显然这个定义是非常宽泛的。而所谓教育�影“是以教育的立场为教育而特制的影片”,教育�影的意义是“凡是含有促进人类对于自身、对于世界、或对于自身和世界的改变,以合于人生需要,或公共福利为目的之材料,而用�器�光的机械,将这些材料的形体、关系、动作或声音、颜色表现在银幕上,借试听的官觉,以灌输于人们而达到上面的目的,就叫做教育�影。”换句话说,借用影片“灌输”教育的目的,即是教育�影。可见,�影在这里是一种施教的工具。谷剑尘认为由于�影教育和教育�影“互为因果和表里”,所以,“越想解释反而愈加含混”。
      尽管谷剑尘对二者概念的辨析并不太成功,但是从中我们窥见�影教育的历程和时代特色,也说明教育�影理论研究正趋向深入。
      
      3 教育�影的分类――教育�影涵义、内容、功能的隐喻
      教育�影的分类有主张分类和主张不分类两种观点。
      主张不分类者认为,�影“是一个整个的东西,即是所谓‘�影即�影’”,即,它“发挥科学和艺术所赐予的本能以外,它不负任何的责任,他不是‘社会的辩证’,我们不能以‘社会的辩证’衡量�影的价值。”换句话说,�影的价值,不能以社会的价值来衡量,�影产生的影响仅仅是来自于观众的感受。所以,“有人说:�影应该是百分之百的娱乐,百分之百的教育。”因此,�影“不必因发挥娱乐而不叫做‘教育�影’,也不必因抛弃正面的教育描写而不配叫做‘�影教育’”,即,�影的娱乐与教育的功能并存于一个整体。
      谷剑尘反对不分类的观点,认为“�影还是该分类的”,因为“社会教育�影不必挂一块招牌,学校教室�影必须挂一块招牌”以示区别。但是,分类中由于教育�影的内容、对象相互交织、相互依赖,因此,采用相对分类的方法对教育�影的类别予以界定。分类的依据即是“�影教育和教育�影影片”,这里强调的是基于“影片”的概念来进行分类。(如图1所示)
      对于早期的�影教育研究来说,该分类更加清晰地彰显了教育�影的涵义、内容、功能,促进了对教育�影的全面认识。
      
      4 教育�影的应用――基于媒体的教学设计
      如何更好地实施和推广教育�影,开展基于媒体的教学设计,是我国早期教育�影研究者的关注点之一。谷剑尘在媒体使用者、教学对象、媒体呈现设计方面均有阐述。
      (1)重视媒体使用者
      关于教育�影的教材,有人主张“应以有益的有价值的活动为教材”,而谷剑尘认为应“包括人类活动的全部”。其分歧主要在于“活动”是否有益,谷剑尘认为这取决于媒体的使用者。他说“所谓有益的有价值的活动不一定是自身产生有益的有价值,而是在乎采用者运用”。因此,是使用者的方式决定了教育�影的价值,并非媒体本身。正如海涅克关于在教室中广泛地使用媒体的论述,他说,是使用媒体的方式而不是媒体本身导致了把学生当作机器来对待;重要的不是课堂中使用了什么教学媒体,而是教师在使用媒体的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因此,这正是媒体与学生、技术与人本的一种辩证。
      (2)重视受教对象
      首先,关注学习者兴趣,倡导寓教于乐。谷剑尘从教育大背景、�影功能以及学习者方面出发,提出了学习者兴趣的重要性。当时中国的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力量都非常单薄,而且,教学内容大部分都是“枯燥、沉闷、乏味的”,一方面,教育�影能够让受众“带着一腔自己的兴趣在无意中接受了教育的力量”;另一方面,教育�影又近似于“注入式的”,能够理解其内容的人还是“少数”。因此,谷剑尘认为实施教育�影“一定要从‘兴趣’方面入手,绝不能以表面上的严肃来限制了‘与严肃无缘’的观众。”所以,他倡导寓教于乐的思想。教育�影的实施应“以娱乐�影吸引观众的手段为手段”,即,将教育本位的教育�影用娱乐�影的手段来吸引观众,发挥娱乐�影正面的、积极地作用。并且,强调教育�影剧本的编制中,最重要的是“要使严肃的教育意味和引起观众趣味的娱乐”“化合起来”,通过“化合”作用(而非简单混合)实现“兼顾娱乐和教育”。
      其次,提倡因材施教。不同年龄、不同地域学习者,其一般特征、起点能力、学习风格都是不同的。谷剑尘认为“教育�影者的施教应具备客观的条件,注意研究受教对象的程度而去支配影片。小学适用的教材影片虽是同一科目,不适宜于中等,中学适用的教材影片虽是同一科目,也不适宜于小学。教材影片不适宣于社会教育影片之用。又,城市使用之社会教育影片也不适宜于乡村。施教者没有对于程度不加考虑,�影施教便不见功而见害”。依据受众,因材施教。
      再次,关注儿童教育。谷剑尘深刻认识到�影媒体对于儿童的影响,并且为了避免�影市场管理监察不完善所产生的负面影响,积极采取措施。一方面“举行�影院隔离工作”,另一方“特为儿童布置观览场和特制影片”,并制定放映办法,“使一切设施合于与儿童的知能上、心理上、生理上的需要。”并且,儿童影片的选择要“组织一个儿童教育�影审杳会”桌承相文一仟锌,规范教育审影的儿童空间。   (3)重视媒体的呈现设计
      任何一种媒体都具有独特优势,其潜在功能的发挥取决于媒体使用方式。谷剑尘将“教室�影的使用”看作为“一个重大问题”。并引用A.P.Hollis所著《Motion Picturesfor Instruction》中的观点,“各教师使用教室�影,如何可以获得优良的成绩,就不外各自看出它的方法”,例如,教师在放映中可以说及论题否?儿童在放映中可以说及论题否?幻灯与影片可以并用否?使用放映机,应采用何种型式?等等。谷剑尘认为“�影成为教师授业手段唯一的武器,但要是应用方法有了错误,这个害处也是显而易见的”。时过境迁,但媒体的呈现设计问题仍然是今天媒体研究的方向之一。
      
      5 教育�影的人才培养――实现技术、艺术与教育的统一
      谷剑尘认为教育�影人才的培养“刻不容缓”。他基于媒体和媒体教材编制的视角,提出了较为全面的培养方案,主张实现技术、艺术与教育的统一,以及媒体设计与开发(摄制)、使用和管理(施教)的统一。
      他将人才培养分为两个大方面,即摄制方面和施教方面㈣,前者尤为重要。在摄制方面,分基本训练(体格、品性和头脑)和专门训练(编剧、导演、演员、摄影师、收音师、布景师、化妆师)。从专门训练来看,人才培养更侧重�影艺术,但是,教育�影的根本使命在于教育。因此,谷剑尘提出设立专门学院分科训练各种不同的专门人才,将“一般教育课程”设置为共同必修课程之一,这弥补了人才培养中教育基础的不足。在施教方面,主要开设的课程是司机员、施教员,侧重与媒体的具体应用和设备管理。此方案至今对于教育�影的人才培养都有所启迪。
      
      6 教育�影研究的途径――基于学科特色的探讨
      谷剑尘从学科特色出发,从理论基础和实际两个大方面对教育�影的研究途径进行了透彻的分析,再次体现了教育�影观和人才培养观,今天看来仍有借鉴价值。(如图2所示)
      首先,研究者可以是多方面的学者,因为教育�影的制作和放映是科学,编写和扮演是艺术和教育。可见,谷剑尘已经将�影教育定义为一个交叉领域,这也是教育技术发展至今天的学科特点之一;同时,交叉学科的研究者也应该来自多个学科,这一预言今天也得到了应验。
      其次,教育�影既是理论的学问也是实际的事业,所以,研究的途径可以分为理论和实际,前者是演绎,后者是归纳。先生已经为我们的学问研究指明了方向,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演绎和归纳相结合。
      再次,对于教育�影的理论研究,务必厘清教育�影的基础。这个基础可以依据与教育�影的关系分为直接关系的和间接关系的两种。直接关系的基础,即是艺术的、科学的、教育的学科;间接关系的基础,即是与教育�影的形式没有密切关系,但研究和实验需要注意的学科。
      最后,对于教育�影的实际研究,可以采用参观、调查、实验的方法开展实践。
      
      四 结语
      
      谷剑尘在话剧、戏剧理论界有深厚的造诣;他也是早期资深�影人,有过�影业界从业经历;他也是民众教育的代表,是平民教育家陶行知“生活教育”试验的积极追随者。就是这样一位集艺术和教育修养于一身的大家,以教育�影的理论家及实践者的身份推动了早期�影教育事业的发展,而且在当时的教育工作者队伍中,从教育和�影两个方向认知教育�影的研究者实属凤毛麟角。
      他充分借鉴了美国视听教学运动的成功经验,吸收其失败教训,结合中国国情勾勒了中国教育�影的研究框架,不仅为早期的�影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理论参考,对于当今媒体理论的探索之路也有借鉴意义。
      这样一位大师,在当今的教育技术领域却鲜为人知。借此文章,对其�化教育思想和贡献做一探析,但由于笔者才学疏浅以及史料收集有限,论述不周,仅作抛砖引玉之用,以期更多真知灼见。

    推荐访问:探析 思想 教育 谷剑尘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