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高中学习 > 正文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_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什么

    时间:2019-01-14 03:22:33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中科院院士、著名学者杨叔子先生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科学精神,一打就垮;而没有人文传统,没有文化精神,则不打自垮。”[1]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我们必须重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而人文精神的培育离不开民族传统文化这片土壤,因为从某种程度上说,民族传统文化是人文精神的“根”和“源”,根深才能叶茂,源深才能水洁。
      
      一、高职院校的“人文缺钙”现象及其成因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是高职院校师生在长期的校园生活实践中共同创造和形成的一切精神财富、文化氛围以及传承这些精神财富和文化氛围的制度形式和物质形态,是高职学生学习、生活、娱乐的主体空间,是教育和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重要环境。
      但目前,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还存在着不少问题。比如校园文化活动形式单一、层次偏低;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脱节,职业教育特征不突出等。但最主要的问题则是“人文缺钙”现象,即人文土壤贫瘠、人文氛围不浓和人文精神缺失。其成因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1.高职院校缺乏必要的人文环境
      由于生源背景复杂、文化基础参差不齐、学习动机不强、就业压力较大等原因,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偏重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教育、轻视人文社科教育和人文素质培养的现象。在校园文化活动上也较多注重搞科技活动、技能竞赛等,有意无意间忽略和冷落了人文社科活动,人文氛围较为淡薄。
      2.高职大学生的文化和人文素养普遍不高
      他们的文化历史知识普遍比较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非常有限,人生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也有偏差。如利己思想突出,而“利他”“奉献”等观念比较淡漠,在道德行为上对一些社会公认的准则不予认可,比如对考试作弊问题,很多学生认为“不作弊更好,作点弊也无妨”,对“拾金不昧”虽然大多人表示认同,但认为“不拿白不拿”的同学也不在少数。[2]
      3.校园文化流于媚俗
      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往往注重形式而忽视内容,校园活动多半局限于文体活动,尤其是一些具有煽情性、娱乐性、媚俗性的大众文化受到追捧,校园文化的品味和层次不高。
      4.“灰色文化”在滋生蔓延
      这里的“灰色文化”指低格调的“靡靡之音”在高校校园内的传播。就心理而言,它来自于某些大学生空虚、郁闷、无端宣泄等不良的心理状态,就行为而言,它表现为一些大学生受现代社会的恋爱观和性意识的影响,出现了恋爱方式公开化、恋爱年龄低龄化、恋爱行为自由化的倾向。[3]
      5.网络文化产生的负面影响
      网络的开放、自由、互动使人最大限度地参与到信息的制造、传播过程中来,但也带来了无序和混乱。比如:淫秽的“黄色”信息充斥网络,带有诽谤攻击性质的“黑色”信息肆虐横行,一些腐朽庸俗的世界观、伦理观、价值观乘虚而入,网络欺诈、犯罪现象时有发生。这些对学生的影响很大。
      
      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应汲取传统文化的人文内核
      
      具体而言,中国文化是以“人心”和“人生”为观照,以“趋善求治”为特征的社会伦理型文化,它的基本精神以人文主义为内核,表现为自强不息、正道直行、贵和持中、民为邦本、平均平等、求是务实、豁达乐观、以道制欲等多方面精神特质。[4]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注意汲取传统文化的这些人文主义内涵,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举其要者,包括下列几项:
      1.培养自强不息的有为精神
      儒家经典《周易・大传》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地之大德曰生。”这是对中华民族刚健有为、奋斗不息精神的集中概括和生动写照。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写道:“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氐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这段文字形象地反映了历史上的这些杰出人物不畏强权、愈挫愈勇、坚忍不拔、不断抗争的精神和斗志。这种民族精神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无论对知识分子还是一般民众都有着强烈的激励作用。
      2.培养厚德载物的仁爱品格
      张岱年先生认为:“厚德载物”也是中国文化传统的基本精神之一。[5]这是一种宽厚仁慈、民胞物与的人道精神和大爱胸怀。例如孔子提倡“仁”,“仁”字在《论语》中出现百次以上,如“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好仁者,无以尚之。”等等。孟子也说:“仁也者,人也。”并且提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仁爱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积极主题,表达了对普通百姓乃至人类个体的同情和关怀,传达出关心民瘼、为民请命的社会责任感和人道关怀意识,为这些先贤的道德和精神人格打上了一层亮丽的底色。
      3.培养正道直行的高尚气节
      孔子推崇“士可杀,不可辱”“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其志”的刚毅精神。而孟子提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表现了中国民众维护自身尊严、追求公义真理的高尚气节。正是这种气节和情操的传承造就了后世苏武、岳飞、文天祥、顾炎武等许多民族英雄的光辉人格,培育了中国优秀知识分子和广大人民的是非心和正义感,形成了民族的浩然正气。
      4.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从战国时代屈原的《离骚》到汉代苏武拘匈奴十九年而不辱节,从杜甫忧国忧民的诗篇到岳飞的精忠报国,从文天祥高唱《正气歌》到顾炎武“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呼吁,尤其在近代,“我以我血荐轩辕”的爱国精神更成为中华民族精神文化最为显著的特征。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为了保家卫国,无数中华儿女前赴后继,为反抗外族侵略而浴血奋战。爱国主义精神一路传颂,形成了中华民族最大的凝聚力之源泉。
      5.培养以道制欲的理性精神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是道德理性的人,礼仪廉耻是为人所必备的自律之心。儒家主张“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提出“发乎情,止乎礼”,强调以理节情,反对纵欲无度。这种“以道制欲”的观念虽然一度走向压抑人性正常生命欲求的极端,但排除其中的禁欲主义因素,仍然不失为今天面对物欲横流的社会中种种诱惑的大学生可以借鉴的伦理态度,引导他们走向健康的成长成才之路。
      
      三、让高职大学生在传统文化熏陶中成长
      
      1.加强传统文化环境建设,以其独特的物质文化形态影响学生
      校园物质文化实质上是学校文化的物化形态,是校园文化水平的外在标志。良好的校园环境能陶冶人的情操、感染人的心灵、影响人的行为,起到潜移默化的引导和教育作用。因此要充分利用校园的各种设施、布局和场地,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环境和教育氛围。比如可以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网络、橱窗、板报、校报等媒体,大力宣传传统文化的优秀精神;可以在校园内张贴民族优秀人物的画像、格言警句、书画作品以及摆设一些民族风格浓郁的艺术雕塑;还可以在校园里建设民族文化长廊,详细介绍中华文化的博大内容,展现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让学生无处不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浓郁气息。
      2.开展传统文化主题活动,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
      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寓教育于活动之中,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无疑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主要和常见的形式。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该注意增加与传统文化相关的主题活动,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教育氛围,诸如开展传统文化知识竞赛、举办传统文化知识展览、举办传统文化专题讲座,可以像组织“艺术节”“科技节”一样组织“传统文化节”活动。要通过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学生既学习到文化知识、提高文化素养,又受到传统文化精神的洗礼,陶冶精神情操。
      3.加强传统文化知识教育,强化传统文化对学生的精神熏陶作用
      知识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基础和主体,学校既是传播继承人类智慧文明的场所,也是生产知识的殿堂。校园知识文化启迪着师生的灵魂,拓展师生的思维,能够提高师生的认识能力和创新能力。校园文化的基本任务之一就是传播知识、发展知识,用科学知识来培养师生的理性精神,提高师生的智力素质。[6]因此,应该对学生加强传统文化知识教育,指导学生学习中国哲学、文学、历史、艺术、伦理等各方面知识;并建立人文素质课程学分管理制度,要求学生必须选修若干门传统文化或其它人文素质课程,督促学生自觉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用传统文化精神滋养自身的道德人格。
      
      参考文献:
      [1]杨叔子.现代大学与人文精神[J].高等教育研究,1994(4).
      [2]马开军.高职学生人生价值观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26).
      [3]杜晓红.试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J].吉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4).
      [4]李宗桂.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8.
      [5]张岱年.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J].学术月刊,1986(12).
      [6]陈均土.论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目标实现[J].当代教育论坛,2006(10).

    推荐访问:中国传统文化 精神 高职院校 校园文化建设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