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高中学习 > 正文

    【在区域地理复习中应加强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时间:2018-12-30 03:30:33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 近年高考文综试题中有很多是以区域地理内容为载体,考查学生的空间定位、提取有效信息、逻辑推理、综合分析、文字表述等能力。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极为重要。本文通过分析例题,对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区域地理复习问题意识培养方法
      
      近年高考文综试题中有很多是以区域地理内容为载体,考查学生的空间定位、提取有效信息、逻辑推理、综合分析、文字表述等能力。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如对同一地理背景材料,引导学生从尽可能多的角度提问,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根据新课程理念和高考要求,我就教师在区域地理复习中对学生进行问题意识的培养方法谈一些体会和做法。
      
      一、案例示范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提问并不容易,有的学生甚至觉得没有问题可问,也不会问。因此,教师必须教给学生方法――案例的示范,训练学生从背景材料中提出更多的问题,突破思维定势,从容应对各种新问题,为高考备考打下坚实的基础。区域地理的复习可以案例的形式,指导学生依据背景材料从4个W和1个H思考发问。即where(地理位置、海陆位置、区域位置),what(地理事物、现象、规律、特征),when(时间、季节、月份),why(地理原理、成因、影响因素);how(对策、措施)。
      例如:在进行“我国某省级行政区图”(如图1)中空间定位问题的教学时,我这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甲区域在我国什么地形区?(where);你的判断依据是?请你充分利用这幅图的背景材料来支持自己的判断:a.经纬度位置;b.省区轮廓特征;c.黄河以西;d.古长城以南;e.华山以北;f.熟悉的地名……之后让学生归纳:区域地理的空间定位可以从图例、注记、经纬度、河流、相关地形、城市、地名等有效信息来进行定位,用同样的方法进行其它地区的空间定位也是非常有用的。又如读“我国某地区局部图”(如图2)时,我问:该地与人类活动关系最密切的地形区是?学生回答这一问题答案有很多(a.祁连山,占绝大多数;b.青藏高原;c.沙漠……),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判读结果呢?那是因为该图已有注记祁连山,而学生没有注意审题“该地与人类活动关系最密切的地形区”。“与人类活动关系最密切的地形区”很显然只能是河西走廊,图中虽没有标出这一地名,但却隐含在这一局部图中,增加了难度,培养了学生区域地理空间定位的方法,从而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方法指导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区域地理是高三地理复习的基础,许多基本概念的理解、地理要素间的联系、地理事物的分布、空间概念的建立、地理基本观点的阐述、图像判读技能的训练等,都应在区域地理复习中完成。如在读“我国某省级行政区图”时,可根据区域地理的复习方法(4个W和1个H)进行探究提问,指导学生发现问题、尝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1.从自然地理角度提问(位置、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
      区域地理综合分析要从自然地理入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比如有关该区域的自然地理问题教师可指导学生设计提问:①甲区域在我国什么地形区(what)?有什么依据?②是什么气候区?温度带?干湿地区?③黄河的水文特征?……教师可用分析甲区域的方法指导学生进行甲、乙、丙三个区域特征的比较。如乙、丙气候特征和成因有何异同?乙、丙的植被分别是什么?乙、丙两河的水文特征有何异同?……
      
      2.从人文地理角度提问(农业、工业、交通、城市、生态环境等)
      区域地理综合分析的落脚点是人文地理。教师可指导学生分析评价区域发展的主要优势条件和限制性因素――确定区域发展方向和国土整治的措施。如该区域的人文地理问题教师可指导学生设计提问:①乙地区的主要农产品?评价乙地发展农业的主要优势条件和限制性因素;②经过乙地区的铁路,其布局的区位因素?③乙地区的城市布局有何特征?乙城市形成的区位条件?……
      
      3.从现象产生的原因角度提问
      从近年区域地理高考试题命题来看,成因提问是考试的重点之一,多为分析某种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的成因。对于成因提问,教师可这样引导:甲高原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这里千沟万壑?为什么这里水土流失严重(why)……通过分析,学生明白:某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应从自然和人为两个要素进行分析。
      
      4.从要素间的关系角度提问
      在近几年的综合题高考试题中,地理要素与要素间的关系或本地与另一地的关系是考试的重点题型。①本地地理要素间的关系:如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分析陕西省应如何利用当地自然和人文资源发展经济。②本地与另一地的关系:这是近年高考的重点。教师可以这样指导学生设问:甲区域的水土流失可能对下游和河口地区有什么影响?乙地区过度引水灌溉可能对本地和黄河下游带来什么影响?
      
      5.从如何应对的策略角度提问
      在综合题中,区域出现的问题,尤其是人地关系矛盾、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措施等是考试的重点。如针对甲区域水土流失严重的现状,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学生提问:如何防止水土流失?
      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过程中,教师要教会学生解题方法。首先教师要根据提供的资料和综合储备的信息,指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而在指导设计这些问题时,教师则要从学生和高考命题者的角度出发创设问题情境,理解设问要求。问题意识培养的探究思路可简示如下:区域定位→自然环境→人类活动。在复习备考中学生应掌握必要的答案结构,如成因类(自然原因、人为原因);资源问题(开源、节流);评价条件、影响(利与弊);地质作用(内力与外力);区位因素(自然与社会经济因素);地理规律(时间变化与空间分布)等,从而使学生真正掌握复习方法,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实践探索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在高三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各种教学资源,尤其是利用历年高考试题中相关试题的背景材料,引导学生站在高考命题者的角度,结合所学知识,挖掘背景材料中隐藏的已知条件,提出尽可能多的学习(考试)问题,指导其自己解答,并让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再出示该题的高考问题,让学生在比较中学会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也可将关于某个学习问题的课标要求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从背景材料中捕捉有效信息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并说明思维过程。还可以在高三的各次单元考试、周考、月考等试卷中,设置一定比分的开放性试题,让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作答。其具体形式是,在给定的试题背景材料下,教师先出一组试题,然后让学生依据该试题背景材料,出一道与教师所命试题不同的题目,并自己作答。对学生所创设的问题,教师则要进行审核:一是命题的科学性和新颖性;二是答题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评价。同时,教师要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各种有独立见解的问题不断即时生成。教师对学生大胆的问题甚至一些看似“捣蛋”的问题、“钻牛角尖”的问题,应巧妙应答,发挥教师智慧,多鼓励,少指责,充分肯定学生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高三学生经过这种实践探索和教师的启发点拨,提出的问题往往比教师的更全面,更精彩。
      实践证明,通过案例示范、方法指导和实践探索的实验,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得到培养,问题视角更宽阔,所提的问题多为“为什么”“怎么办”,在学习中养成不断追问的好习惯,所学的知识更牢固,并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推荐访问:加强对 中应 复习 地理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