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老年人群动态动脉硬化指数增高的相关危险因素研究】 动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危险因素是

    时间:2019-05-15 03:21:24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人群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ASI)增高的发生率及它与传统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选取从2009年1月至2011年6月我院门诊及住院的60~95岁的中老年人群,检测AASI并调查患者的一般资料及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分析患者AASI增高的发生率及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AASI增高的发生率为14.7%(138/940),其中男性为12.1%(63/520),女性为17.8%(75/420)。ASSI增高的独立相关危险因素是女性、年龄、糖尿病病史、高血压病史、BMI、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吸烟史。结论:AASI增高与传统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密切相关,可作为心血管病危险人群的一种无创、简单筛查手段。
      【关键词】动态动脉硬化指数;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
      【中图分类号】R5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2)01-0032-02
      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主要特征为弥漫性、进展性、全身性,研究表明多种危险因素共同参与该病的发生、发展,如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血栓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心血管疾病及其并发症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因此如何对该病进行预测和预防是降低致死率的关键。越来越多的心血管疾病标志物的提出极大的促进了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其中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mbulatory arterial stiffness index,AASI)广泛的用于高血压患者心血管致死风险的预测,相关研究表明动态动脉硬化指数可作为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且与靶器官损害密切相关[1-2]。以往的AASI研究大多集中于某个特殊的疾病群体,如高血压、糖尿病等,但未进行更广泛的研究,比较局限。因此本文研究老年人群中AASI 增高的发生率及其与传统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相关性,让AASI这种简单易行的无创性检测方法为临床预测提供依据和指导。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选择 陆续收集2009年1月至2011年6月在医院内科门诊、住院及健康体检的老年人940例,其中男性520例,占55.3%,女性420例,占44.7%,年龄范围60~95岁,平均年龄(78.65±6.39)岁(男性79.81±7.23岁,女性76.93±6.64岁)。纳入人群的用药情况: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均按照指南要求进行正规治疗并进行定期随诊。高血压患者一般以氨氯地平、依那普利、氯沙坦、缬沙坦等药物作为基础降压药,第2级和第3级高血压患者多需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降压药治疗。1型糖尿病患者采用胰岛素治疗,2 型糖尿病患者在生活方式和口服降糖药联合治疗的基础上,如果血糖仍然未达到控制目标,即可开始口服药物和胰岛素的联合治疗。由于治疗情况复杂,且对研究结果影响较大,进行多因素分析时将不合理以及影响较大的治疗方式排除。经研究对象知情同意及本院伦理学委员会批准后,首先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的内容有:(1)一般情况,包括姓名、性别、年龄; (2)个人病史,包括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3)个人习惯,包括吸烟史和饮酒史。
      1.2 疾病诊断标准 高血压病诊断标准:有高血压病史或正在接受抗高血压药物治疗或3次测量后平均收缩压≥140 mm Hg和(或)舒张压≥90 mmHg,排除一过性高血压以及继发性高血压;糖尿病诊断标准:有糖尿病史或正在接受降糖治疗(口服降糖药物或胰岛素注射)或空腹血浆葡萄糖水平≥7.0mmol/L,OGCT试验2h血浆血糖水平(2hPBG)≥11.1 mmol/L;吸烟定义:日吸1支以上且超过一年,既往吸烟定义为既往吸烟,已经不吸超过三个月。饮酒定义:每日折算纯酒精摄入超过10g且超过一年以上。
      1.3 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ASI) 测量 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ABPM)方法:采用SI5500型动态血压诊断系统行动态血压监测,将袖带绑于受测者左上臂,白天(8:00—21:00)每隔30min自动测量,夜间(21:00—次日8:00)每隔60 min自动测量,嘱患者保持日常活动,按设置时间作息。计算机自动统计并分别记录下24h平均收缩压(24hSBP)及24h平均舒张压(24hDBP),以ABPM中每次血压记录中的舒张压作为应变量,收缩压作为自变量进行线性回归分析,AASI=1-回归系数[3]。由此计算得出所有入选者的动态动脉硬化指数,并依据AASI情况分为高水平组(AASI≥0.51)和低水平组(AASI0.51为界分为两组。心血管危险因素在两组间的分布情况(见表1):AASI增高的发生率为14.7%(138/940),其中男性为12.1%(63/520),女性为17.8% (75/420)。比较两组间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分布显示:AASI增高组患者年龄更大、吸烟者更多,BMI、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更高,AASI增高组并发糖尿病、高血压的比例较正常组更多;两组之间差异性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而两组的饮酒史、高密度脂蛋白、收缩压、 舒张压、空腹血糖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3.2 危险因素与AASI增高的相关性 在校正其他危险因素后,女性、年龄、吸烟、高血压史、糖尿病史、甘油三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AASI增高明显相关(见表2)。
      3 讨论
      与单纯的收缩压或者舒张压相比,血压的波动水平以及脉压更能有效的预测心血管危险事件。相关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环境以及基因因素的作用导致动脉壁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如动脉弹性的降低和硬度增强。Laurent S等[4]的研究发现动脉硬化可作为原发性高血压人群致死性脑卒中的独立预测因子,且这些受试者均尚未发生心脑血管并发症,因此动脉硬化程度的检测可以用于心血管危险患者的筛选,并达到有效预防的目的,如何进行动脉功能的检测是提高预测效率的关键,但目前常用的方法对操作人员素质以及设备的要求较高,如动脉脉搏波速度(PWV)和动脉反射波增强指数(AIX),故限制了这些方法在临床上的推广。
      动态动脉硬化指数是通过24h动态监测血压,并根据数据计算出动脉硬化程度指数,具有动态性好、常规并能较好的反映整体的动脉硬化程度,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检测技术[3]。研究表明,AASI是从整体上反映动脉弹性功能,避免了直接测量单一动脉血管的局限性,如特定血管的PWV和AIX等。此外,研究表明AASI与24h尿蛋白排泄量、动脉内中膜厚度呈正相关[1]。AASI不仅可反映高血压靶器官的损伤,还可作为预测心血管风险的独立因素,如可独立于血压、年龄、吸烟、糖尿病史进行预测[1,2]。
      本研究的结果表明940例受试者AASI增高的发生率为14.7%,其中男性为12.1%,女性为17.8%,而logistic多因素方差分析表明AASI增高的独立相关危险因素是女性、年龄、糖尿病病史、高血压病史、BMI、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吸烟史。目前性别与AASI增高的发生是否有相关性还没有定论,本研究中发现女性是与AASI增高相关的危险因素之一,这与Li等[1]的研究一致,但目前的机制还不清楚。吸烟是多种疾病的危险因素,尤其是心血管疾病[5],而本研究发现吸烟者AASI增高的危险性比不吸烟者高4. 464倍。这表明吸烟对心血管系统的损害。随着年龄的增长,动脉弹性下降,发生AASI增高者增多,有研究表明,75岁以上人群中AASI增高的发生率是20%~30%[6]。当患者合并高血压或者糖尿病时,AASI增高发生率上升,如本研究指出糖尿病和高血压分别是非疾病组2.344倍和3.945倍,可能的机制是高血压本身就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而糖尿病和动脉粥样硬化间的关系极为密切,尤其是血糖(餐后血糖)控制不佳时,会形成大量糖基化终产物,诱发血管基质增生和血栓形成增加,最终导致动脉粥样硬化。而我们的研究发现AASI增高与糖尿病明显相关,这与临床报道相一致[2]。肥胖和脂代谢紊乱是大血管病变的传统危险因素之一,本研究中,两组间的TG、LDL-C水平有显著差异性,这可能是由肥胖本身存在的能量代谢紊乱有关。
      无症状动脉粥样硬化者是未来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高危人群,如何做好一级预防是控制严重心血管并发症的关键,借助于无创,简便,快捷筛查方法可大大的提高效率[7]。令人欣慰的是包含AASI在内的诸多血管检测手段正在从科研走向临床,但同时也应该看到这些手段的应用普及还有很远的距离。我们期待着AASI等血管功能检查手段的常规应用,使得心血管高危患者早诊断早治疗,改善预后。
      参考文献:
      [1] Hansen TW, Li Y, Staessen JA, et al. Independent prognostic value of the ambulatory arterial stiffness index and aortic pulse wave velocity in a general population[J]. J Hum Hypertens, 2008, 22(3):214-216.
      [2] Palmas W,Pickering TG, Teresi J, et al. 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 and all-cause mortality inelderly people with diabetes mellitus[J].Hypertension, 2009,53(2):120-127.
      [3] Li Y, Wang JG,Dolan E,et al. Ambulatory arterial stiffness index derived from 24-hour 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J].Hyp ertension,2006,47(3):359-364.
      [4] Laurent S, Katsahian S, Fassot C, et al. Aortic stiffness is an independent predictor of fatal stroke in essential hypertension[J].Stroke, 2003, 34(5):1203-1206.
      [5] DidilescuAC, Hanganu SC, GalieN, et,al. The role of smoking in changing essential parameters in body homeostasis. Pneumologia, Apr-Jun 2009; 58(2): 89-94.
      [6] Dolan E,Thijs L,Li Y,et al. Ambulatory arterial stiffness index as a predictor of cardiovascular mortality in the Dublin Outcome Study[J]. Hypertension,2006,47(3): 365-370.
      [7] Executive Summary of The Third Report of The National Cholesterol Education Program (NCEP) Expert Panel on Detection, Evaluation, And Treatment of High Blood Cholesterol In Adults (Adult Treatment Panel Ⅲ).Jama,2001,285:2486-2497.

    推荐访问:动脉硬化 增高 老年 人群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