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生态人类学视野下的盘锦水稻文化] 盘锦水稻价格

    时间:2019-05-04 03:19:42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 盘锦种植水稻的历史悠久,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通过与其所处独特湿地自然环境的相互影响及主动调适,实现了该地区长期的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的平衡和谐、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与此同时,也形成了当地颇具特色的湿地文化。本文采取生态人类学的理论视角,以盘锦双台河口湿地附近居民和他们种植的水稻为研究对象,在资料的获取上,主要通过访谈、参与观察和收集相关文献资料的方式,针对水稻种植与盘锦湿地文化的历史互动关系,提供了一个把对单一物品在单一文化中的象征意义放置在更宽广的自然、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研究的个例。
      关键词 水稻种植 盘锦 湿地文化 生态人类学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地处渤海之滨,辽河三角洲的中心地带的盘锦地区,早在唐宋时期就有关于该地区湿地的历史记载,从古至今,独特的湿地自然环境对当地居民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1 盘锦双台河口湿地历史与现状
      早在唐太宗出兵高丽时期,据《资治通鉴》卷197载:“庚午,车架至辽泽,泥淖二百余里,人马不可通,将作大匠阎立德布土作桥,军不留行。壬申,渡泽东”,唐代这一地区沼泽分布范围是相当广大的。及至辽金时期,沼泽面积较汉唐时期缩小很多。据《武经总要》前集卷22记载:“乾州在医巫闾之南,古辽泽之地。”乾州即今辽宁省北镇县西南12里观音洞附近。在辽代,这里已不是沼泽,于是出现了行政治所,这充分说明辽金时期辽泽已经大面积萎缩,但尽管如此,面积依旧十分广大,如辽圣宗统和三年(985年)七月备军,八月欲伐辽河平原移动的高丽国,但因“辽泽沮洳”,车马不能通过而“罢师”。明代,沼泽区比之前代没有多大改变,《辽东志·卷七·巡按御史李善奏复辽东边事疏》:“猪儿山、老虎林、辽河套等处,……夏旱水浅,虏骑可涉。冬寒冰冻,如履坦途,抄掠人畜”,致使“田野荒芜”。又云:“且今道路阻隔,辽河又兼盘山、牛庄低洼天雨连绵,水辄泛溢行旅阻隔。万一开原有警,锦义、广宁之兵何以应援,……辽河失守,则辽阳不支,辽阳不支,畿辅之地岂能安然也哉。臣虑及此,不能不为之寒心也,计今开复旧路墩空,城堡了守,官军往来道里可减三之二。” 清代的沼泽面积依旧相当可观,《盛京通志》卷16记载:乾隆年间(1736-1795年),辽“河左右百余里,每迂夏雨,泥淖难行”。又云:“自盛京(沈阳)西至广宁,地势洼下,向当夏秋之季,霖潦纵横,车马泞滞。”
      晚清到民国时期,随着大量移民的迁入,这一地区以水稻种植业为代表的农业开始蓬勃发展,整个现代初期,农业在前进,把耕种推向山岗,开垦湿地,排干沼泽,变荒地为耕地。①建国后,凭借着平坦的地势,密布的水网,分明的四季,温和的气候和丰富的耕地资源,盘锦成为了辽宁省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优质大米基地。
      2 盘锦水稻种植历史变迁
      清以前,盘锦地区一直处于中原王朝与游牧民族统治区的边缘地带,种植业发展速度慢、水平低。从1653年(清·顺治九年)《辽东招民开垦则例》颁布和清末大规模闯关东开始,到张作霖出动数百辆车皮,从山东、河北半强制地运来十多万农民,盘锦领地从事水稻种植业的人数不断增加。此后,在东北沦陷时期,大批朝鲜、日本人迁入境内从事水稻种植工作,盘锦水稻种植业获得长足发展。
      1924年(民国13年),马西川等三十二人连名向奉天省官地清账局报请,将坐落在营口先平安河、大碾子房村(今大洼县荣兴、高家农场)海退淤荒4700顷用于试种水稻。1925年,经张作霖批准,定名为“营田股份有限公司”,并于1928年(民国17年)春正式挂牌成立,以盈利为目的,但却以“开发淤荒,改良土质促进农业实业化”为宗旨,以“种植水稻,提高单产”,达到让“荒淤变肥田”,实现农业实业化的构想。
      盘锦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农业是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后开始的,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需求水平的提高,人类对农业生产的认识也逐步深化。改革开放后,盘锦水稻种植农场全部国营化的状况开始变化,自由劳动力成为开发主力军,盘锦水稻种植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新时期。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盘锦已有水稻种植面积10.7万平方公里,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90%以上而且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总结出土地持续利用、有机物多层次利用、物种互惠共生和劳动密集型的高效立体种植等四类生态农业模式。
      3 水稻种植与湿地文化形成的关系
      一个地区的湿地文化,是该地区居民在长期利用湿地资源以求得生存与发展的实践中,基于对周围自然环境的认知与调适而创造出来的一种文化现象。它通常包括利用湿地资源的技术、管理湿地资源的制度和对湿地资源的认识等三个方面的内容,是技术、制度、认识三元结构的有机整合。
      清以来,特别是晚清民国时期,随着中原移民的大量涌入,带来了当地精耕细作的水稻种植模式,此外,大批朝鲜、日本人迁入境内从事水稻种植工作,也使得盘锦的湿地资源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开发和利用。
      随着新中国的建立,在开发湿地的同时也对当地的湿地生态环境形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改革开放后,盘锦水稻种植业进入了可持续发展新时期。盘锦水稻种植农场全部国营化的状况开始变化,逐渐向生态农业模式转变。实现了机械化作业和水资源的统一调配:现在的农业跟过去的农耕不一样,机械化作业。水网建立起来之后,水利局统一分配水资源。辽河流域水资源相当充沛。
      据大洼三角洲开发区工作人员介绍:家乐是由教会创办的,属于农机合作社。他们做得挺有特色,真正把机械化推广开来。他们所用的机械化技术都是引进的,缺少高科技元素,期间也通过信息技术与北京农业科学院进行交流,这是用远程教育的方式。
      为期半个多月的田野调查让笔者感受到了以生态农业为特色的水稻种植业中所涵盖的湿地资源的技术、管理湿地资源的制度以及对湿地资源的认识三元结构的有机整合,以及其对当代盘锦湿地文化的变迁所产生的作用。
      4 水稻种植不足与湿地文化层面建议
      生态合理性反对人们不受限制地追求高消费,把消费同满足或幸福等同起来的传统观念,主张实行劳动闲暇一元论,即劳动是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中介。生态合理性以符合社会生态要求的“生产的更少但更好”的原则取代利润最大化原则,要求人们在劳动中寻求快乐和满足。或者说是注重提高生活质量,不仅是要有物质生活,更是要注重精神生活,学会从创造性劳动而非异化劳动中获得幸福,从而寻求生态合理性与经济合理性的内在统一。②拒绝生产过程中的不必要的铺张浪费,譬如所谓“贡米”的礼品包装问题,加大技术资金投入,开发环境友好的生态肥料,不盲目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强化人本理性,要建立一个符合“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关系的社会。

    推荐访问:盘锦 人类学 水稻 视野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