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精讲精练 [对“精讲”认识误区的解读]

    时间:2019-02-08 03:19:31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 “精讲多练”已成为新课程改革后促进教育质量与效率提高的一个重要理念。在实践操作与评价中,不少教师对“精讲”产生困惑、迷惘或存在认识上的误解:“精讲”就是“少讲”甚至“不讲”,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练习的次数;“精讲”就能“多练”,“一堂课的时间是一定的,讲得少了,当然练得就多了。”。这两种观念很具代表性,影响着广大一线教师正确处理“讲”和“练”之间的关系,制约着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提高。
      关键词: 精讲 多练 效率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新的教学思想、理念已逐步深入人心。广大教师充分认识到课堂的主人是学生,而非教师,在时间和空间上最大限度地让位于学生,转变了过去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现象,确立了“精讲多练”的教学方式。明确了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教师“讲”、学生“听”的过程,还是一个学生自我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生成过程,这是一种“质”的飞跃。但在实践操作与评价中,我们发现不少教师对“精讲”产生困惑、迷惘或存在认识上的误解,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精讲”就是“少讲”甚至“不讲”
      这种观念已逐步成为一种共识,我们在各类公开课、示范课,最后总评时,总会听到:“告诉你一定要少讲、少讲,还讲那么多。”“多讲”已成为一种异邦,大有一棒子打死之势。在这种认识之下,谁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最终导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该说得不敢说,该讲明白的没有讲明白,结果是学生练习前不明不白、稀里糊涂,练习中手忙脚乱,跟着感觉走,随意性很强,练习后什么也没有学到和感悟到;该进行情境创设而不去创设,学生的练习激情无法调动,思维习惯和能力没有培养起来;该问的不敢问,课堂上不启不发;该点拨的不敢点拨,练习中遇到的困惑、疑难,不能及时解决,只能简单地、无效地重复练习,缺乏必要的自我反思与感悟,学习效率低下。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已确实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但同时也不是活动的“促进者”、“引导者”,而是教学过程中的“第三者”、“旁观者”。这种教学最终不自觉地演变成过去的“放羊式”教学,师生双方的生命力、主体性得不到充分的体现与发挥,教学改革只能在方法上、形式上做文章――穿新鞋走老路。所以,在教学中要本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原则,既不能矫枉过正,又不能因噎废食。探索性、发现性学习是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之一,但并不是学习方式的全部,对于有些学习内容来说,不仅群体学习的组织形式是必不可少的,主动接受式学习也是非常必要的。如在讲授我国近代的屈辱历史时,教师除安排学生搜寻相关的历史事例、材料,在资料整理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认识外,也要详细讲解与阐述课本的知识点及自己对问题的理解与认识,师生产生情感共鸣,有利于互动,提高教学效率。讲解多与少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考虑问题的针对性、时机性和层次性, 对于学生课前准备充分的或本身有过生活体验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少讲”甚至“不讲”;而对于有些问题可讲深、讲透,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概念,进一步激发与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与学习动力。
      2.“精讲”就能“多练”
      “一堂课的时间是一定的,讲得少了,当然练得就多了。”这是一种纯粹的字面理解,但具有相当的代表性。余文森认为: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讲,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发现式和接受式两种。在接受性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一览无余授意下,按部就班、有条不紊地进行练习,这时学生仅是一只“填鸭”,无需思考、理解、感悟,当然“吃”得就多一些,但这种“吃”是一种没有思维的练习活动,是一种“注入式”练习,排斥学生的思考过程和个性的张扬,把教学过程庸俗到无需个人努力,只需听讲和模仿就能掌握知识和技能,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个性的摧残,没有充分发挥品德教育在发展人的心理、社会等多维性价值。正因为如此,《课程标准》中特别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强调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探索知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和义务。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为达到某种目标,要自觉地担负起学习的责任,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教师的“束缚”,学习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活动,但由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生活经验等因素的影响,在探索过程中一定会遇到种种疑难、困惑、挫折和失败。为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必然要经历一个反思、消化和吸收的过程,可能会“浪费”许多时间,活动次数一定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如讲授“热爱祖国”内容时,传统教学是教师讲道理、摆事实,交代知识点;学生仅需要背诵要点,而无须思维、理解,是一个“给予”与“接受”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比较被动,难以获得情感共鸣。而新课程更强调学生的参与,强调学生自身对课程的参与生成,在此理念的指导下,我在讲授“热爱祖国”内容时,不是空洞地说教,而是首先通过新旧中国的发展与人民的生活等因素,理解中国发展的曲折历程,在此基础上接受爱国主义情感的洗涤,接着让学生根据自己所了解的知识,主动向大家介绍历史上一些仁人志士的爱国故事,如:岳飞、邓世昌、李四光、钱学森等人。结果许多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深深地被他们的爱国行为所感动,纷纷表示要以他们为榜样,为报效祖国而努力。这时教师适时提出这样的问题:“那么新时期青少年应如何报效祖国呢?” 虽然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得了感悟与共鸣,形成了自我认识,但由于缺乏教师的统一的说教标准(标准答案),为使自己的阐述更具有说服力或有所创新,必然要经过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知活动(这其中一定要占用相当的时间,学生练习次数相对减少)。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最大的快乐和永恒的动力是自己作为探究者去发现和开辟未知的领域。在这种情境中,虽然练习的次数减少了,但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满足了自己的探究天性,对练习充满激情与向往,能全身心地投入,练习效率和质量可想而知,这也是单纯追求多练所无法比拟的。
       “精讲”作为一种教学策略,体现的是一种教学理念和思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品德课程的特点,从教学内容、教授对象等实际出发,科学、合理地予以实施,该讲明白的一定要讲清楚,让学生有的放矢,提高学习效率;可放的则一定要放,让学生在“山穷水尽”时,通过个人的努力从而达到“柳暗花明”的境界,学习成为在教师引导下主动、富有个性的创造过程,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对政治的自我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推荐访问:误区 解读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