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通识教育:教育公平的新诺亚方舟]教育公平

    时间:2019-02-07 03:14:14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真正公平的高等教育应给每一个青年提供合适的教育,大学精英教育正是适合部分具有精英潜质青年的教育,从而满足其个人价值,同时,精英人物在社会上起着中流砥柱作用,由此可见精英教育较好地最大限度地体现了这种教育公平价值观。
      关键词:通识教育;教育公平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0)11-0071-02
      
      一、教育公平
      (一)什么是教育公平?所谓教育公平,是指国民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平等和公平地占有教育资源,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概括起来,教育公平主要包括教育资源公平、教育机会公平、教育过程公平三方面。一般来说,它包括教育平等性和教育效率性两大要素,有学者认为,教育公平是教育平等与教育效率的互相促进而达到的一种理想状态。因此促进教育平等能有利于教育公平的实现。
      教育平等一般是指个体受教育权利和机会的相同或相似状态。教育平等有三个基本的面向:1.主体的地位平等,这要求每一个人都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2.客观环境的平等,每一个受教育的人都平等的享有对有限资源利用的权利,教育的手段、条件、机会相对的均衡。3.效果与目标的平等。每个学生接受同等水平的教育后能达到一个最基本的标准,包括学生的学业成绩上的实质性公平及教育质量公平、目标层面上的平等。
      (二)教育公平理念在中国。人才教育问题向来被一国政府所重视,古今中外,教育对于促进民众安居乐业、社会稳定和谐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而人才教育是否深入、有效,更要有赖于一国教育制度的设计和实施是否完善到位,而对于当代教育体系,教育公平这一思想应贯穿始终。
      在中国的教育史上,教育公平其本身就是伴随教育制度出现就存在的悖论。孔子的“有教无类”便正式突破了学在官府的贵族之学。东汉马融说:“言人所在见教,无有种类。”梁朝皇侃说:“人乃有贵贱,宜同资教,不可以其种类庶鄙而不教之也,教之则善,本无类也。”其本意就是:不分贵贱贫富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1840的鸦片战争是中国人近代历史上的伤痛,但不可否认,教育平等等西方公平价值理念也开始由此传入中国,并得到更大的丰富和实践。同时,教育平等权在中国的宣扬与普及,给人提供公平竞争、向上流动的机会,帮助弱势者摆脱他出身的那个群体的局限,能够显著地改善人的生存状态,减少社会性的不公平。”
      “新中国对教育公平的高度重视,直接来自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和追求公平、公正的社会主义理想。”《宪法》第四十六条第一款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九条是理论保证力量的来源,而一直以来,随着新中国经济的发展、教育资源的日益丰富,我们也有越来越多的载体和机会去推进教育公平,从理念到实践,以实践促理念,两者大大拓展了社会主义教育公平的内涵和外延。
      2010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公平的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关键是机会公平……。”
      二、通识教育
      (一)什么是通识教育?通识教育,即“General Education”,起源于Bowdoin College,它是一种非专业、非职业性的教育,是“造就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才的高层的文明教育和完备的人性教育。”自从这一概念第一天被使用且与大学教育相联系之后,便蜚声世界。
      (二)通识教育在中国。通识教育在中国的发展是现实的客观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上发挥了举足轻重的有效作用。但近年来,高校课程设置与现实需求严重脱节引起了社会对高等教育有效性的质疑,一大原因是高等教育到底是精英教育还是职业化教育定位不明,正是如此,通识教育的引进和实践使得国内高等教育界教改之时如沐春风,豁然开朗。近年以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亦或是浙江大学几所名校都相继推出通识教育的蓝本规划并大力实践,以此意在厘清高等教育与普通职业化教育的区别,并探索素质教育、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合理结合的理想高等教育模式。
      三、通识教育与教育公平
      (一)理想:教育公平是通识教育应有之“意”。通识教育意在赋予个体“为了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的一种能力,要改善一直以来应试教育使得我们的学生过于单一的知识结构和僵化的思维等等,归根结底,通识教育就是要在源头来解决“不会思想,不能思想”,培育大思想家、大学问家,要让学生在人生初始阶段,掌握古今中外的经典,通晓各门学科和知识,打下扎实基础,为今后的思想创业培育根基,而这样的人才相信也是一个国家充满创造活力的有利保证。
      高等教育应是一种精英教育,而精英教育是一种体现教育公平的教育。高等教育公平不在于每个学生都有上大学的机会,或者是使每个学生享受同样的教育资源,这只是一种原始的、朴素的教育公平观。教育公平的价值应由促进社会发展和实现个人价值来衡量。每一个人的禀赋、素质、兴趣等各不相同,真正公平的高等教育应给每一个青年提供合适的教育,大学精英教育正是适合部分具有精英潜质青年的教育,从而满足了其个人价值,同时,精英人物在社会上起着中流砥柱作用,由此可见精英教育较好地最大限度地体现了这种教育公平价值观。
      精英人物不是培养出来的,但精英教育确实在精英人才的成长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何提高精英人才培养质量,关键是培养模式的设计。教育公平,是一个平等权在教育活动中一种实践,而通识教育课程是精英教育课程设计上的重要一环,是教育公平的一大实践策略。
      按照通识教育课程的实质,它的分配过程是有助于对优质资源的合理分配。同时,国外多年以来的通识教育经验证明,实行通识教育有利于人才的合理流向,避免“一考定终身(专业)”的弊端,这恰恰能促进教育资源公平的实现,从而实现教育公平。
      (二)现状:通识教育成教育公平之“痛”
      (1)规划不平等。例如,现有通识教育课程设计不到位,存在课程内容浅显、教学方法落后、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重合等问题。但“宽口径并不等于浅挖掘”,同时,当通识教育集中在某些适应性广的中间学科(如社会学科,有着广阔的实践内涵也有着相对容易让人理解的文字表述),而对于本身就需要继续在这些学科深造的同学没有提供深入的课程,这会使得这些专业的学生本来就相对狭窄的领域被进一步压缩,机会平等与条件平等,乃至目标与效果的平等都遭到破坏。
      (2)效果和目标不平等
      例如,不少学生认为两年的通识教育有浪费时间之嫌,通识教育课程设计不到位,专业教育时间又被减少,使得学生认为 “两边不讨好”。这是通识教育定位发生偏移的结果。
      通识教育的“本意”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而非专业教育的补充,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才构成大学精英教育。但在实施过程中,通识教育定位发生偏移,成为“只是在传统的‘专业主义’不变的前提下给学生加点‘小甜点’”。本体论认识不足导致造成的方向发生偏移,不仅教育在主体权利平等和客观环境平等中发生倾斜,同时,本体倒置对于教育公平的打击是致命的。如果有些学生发现他们花费很多时间倾注于通识教育的学习却没有得到预期的教育培养效果,同时专业领域的学习比重又减少(与不开展通识教育的高校相比),我们不能说这是个体的选择错误,事实上是违背“效果和目标平等”这个教育公平最初的内涵。
      (三)完善初探:以通识教育促教育公平,用教育公平引通识教育之路
      教育公平的基本要求就是在阶层或群体之间按比例平等分配教育份额。在此,群体相对于个体,具体利益或负担在总量中所占的比例相对于利益或负担本身,就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实现上述基本要求,则必须明确四个密切相关的问题。即:1.明确要资源平等分配;2.明确教育份额应该由谁来进行分配的问题;3.明确教育份额首先应该在谁之间进行分配的问题;4.是明确怎样分配教育份额才是公平的问题。而以上四个问题也应是改革者在完善通识教育时需要加以思考的,以此,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才能始终体现公平、公正,培养更多合格的建设人才。
      
      参考文献
      [1]宋红霞.浅议教育公平、教育平等和教育效率的关系[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
      [2]J・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66.
      [3]杨东平.教育公平:一个现实的理想.人民网,http://theory.省略/GB/49157/49166/4916311.html.
      [4]李曼丽,汪永铨.关于“通识教育”概念内涵的讨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推荐访问:诺亚方舟 教育 公平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