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问”的学问]学问学问多学多问是什么意思

    时间:2019-01-24 03:28:36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提问”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最佳方式,“提问”也是学生反馈信息的最佳途径。教师恰当的提问与学生积极的提问,对课堂教学质量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教师提问与学生提问方法上,阐述如下两点:
      
      一、教师的提问要科学、合理、有效
      
      随着课堂教学的不断改进,“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被人们摒弃之后,课堂提向这一启发式教学备受广大师生的欢迎。但是有些教师由于在认识上的偏差,方法失当,由“满堂灌”发展成“满堂问”,似乎问得越多,就启发得越深。提问多、滥;所提的问题之间缺乏整体性,或过于简单、或过于深奥,收效微乎甚微。那么,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如何做到科学、合理、高效呢?
      (一)问题要体现整体性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常常把生动的课文肢解为知识的拼盘,零打碎敲。这样,不仅不利于对课文的整体把握,而且会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呆板、僵化,使之渐渐失去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这是教师教育观念陈旧的表现。对教材重点把握不准的症结。只有通过精心揣摩,设计的问题体现整体性,才利于学生既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又易对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行体验、感受。
      如小语第十册《詹天佑》,课后“思考・练习”题中理解内容和体会思想感情的问题是:
      A 默读课文,回答问题
      1 詹天佑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接受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任务的?
      2 开凿居庸关和八达岭两个隧道,詹天佑采用了哪两种不同的方法?青龙桥附近的山势坡度特别大,詹天佑是怎样解决火车爬上陡坡的难题的?
      B 读句子,回答下列问题(句子略)
      1 “还没有出世”是什么意思?这家外国报纸为什么这样说?
      2 “赞叹不已”是什么意思?外宾们会怎样赞叹?
      对这两个问题,我并没有拿来就用,而是根据学生有价值的质疑。结合课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入手,对问题进行了如下设计;
      (1)詹天佑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接受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任务的?
      (2)在修筑铁路的过程中,他主要做了哪几件事?你从中体会到什么?是怎么体会到的?
      这样设计,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深入理解和体味詹天佑是在帝国主义阻挠、要挟、嘲笑,清政府腐败无能,当地环境极端恶劣的情况下,接受任务的。然后,引导学生通过抓“两端同时凿进”“中部凿井”“设计人字形线路”等具体办法和“总是想”“一定要”等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真切地感悟詹天佑杰出的才能和强烈的爱国之心,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立志为祖国做贡献的思想感情。
      (二)问题要围绕重点
      语文教学要加强综合,围绕重点。为此,教师须吃透教材,正确把握文章的中心,遵循“宁在点上打井,不在面上挖坑”的教学原则,设计与重点内容关系密切的问题启发学生读书思考。
      如《鸟的天堂》记叙了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所见到的不同景象,说明茂盛的大榕树名副其实是鸟的天堂,表达了作者对犬自然的热爱之情。本文的教学重点是理解“鸟的天堂”的深刻含义。如果自悟问题套用课后“思考练习”题1,即“作者两次到‘鸟的天堂’,所见到的有哪些不同?为什么?”虽是整体上设问,但没突出重点,即使学生看书思考再认真。得到的感知也仅仅是傍晚鸟儿栖息,早晨鸟儿活动最活跃这些自然常识。这样,必然影响学生对“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这一中心旬的理解,不利于语感的培养,不利于激发学生对美好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为此,我围绕重点,设计了如下问题:
      1 树有什么特点?你是怎么知道的?它为什么会成为鸟的天堂?
      2 作者第二次路过“鸟的天堂”发现鸟生活得怎样?你是怎么体会到的?
      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自读自想,自己发现、领悟,就易深刻理解、真切体会作者第一次去“鸟的天堂”。尽管见到的只是一株榕树,但它大而茂盛,可为鸟提供好的活动场所,便于鸟捕食、做窝,又有安全感等,非常适合鸟儿在此生活。第二次去“鸟的天堂”,又目睹鸟儿生活得很快乐。这样,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学生对重点句“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的真正意蕴就有深切的理解和感受。
      (三)问题要重感悟
      轻理解,重感悟,这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所谓“重感悟”,就是注重让学生谈出对思想感情的体会过程。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已不是难点。一篇文章写了什么,学生自己基本上能读懂。基于此,教师设计的问题。在与中心关系密切的内容上设计:“你从中体会到什么?是怎么体会到的?”
      总之,要想使问题设计得科学、合理、有效,需要教师更新教育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设问的能力。唯有如此,“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才能得到体现和落实,学生才会成为真正意义上学习的主人。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让学生好问、会问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课堂教学中,由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比教师设计10个问题更有意义,更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此,我设计从以下三个方面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会提问题:
      (一)保护学生的好奇心,使其好问
      培养学生的好奇心非常重要。有了好奇心,学生就会问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果老师怎么问一句学生答一句。或者学生从来没有问题,从来不问为什么,那就麻烦了!教师要创设情景让学生产生好奇心,正确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实际上,有的老师害怕学生提问题。如,有些老师怕学生一提问题,教学任务的时间来不及,教学进度完不成了。预先设计好的难点重点落实不了了,使想方设法把学生的思路往自己设计好的路子上引,顺着自己讲课路子的问题老师很高兴,如果是奇思异想的问题,老师往往就视而不见或草草打发,这是很可惜的。我在教学环节中设计两次质疑:一次在检查预习时,这时的问题能随时解决的解决,较复杂的与中心联系紧密的留给学生讨论。第二次质疑留在课堂结束前,学生可以充分提问题,越热烈越好。这样学生提问题积极,大胆,探究性学习气氛浓。
      (二)教给学生方法,使提问的问题质量高
      学生从敢问到会问是一个需要反复训练的过程。要提高问题的质量,教师必须对学生的提问行为提出具体要求:一是不要为问而问。提问是学生积极思维的表现,并不是教学任务,要避免使学生形成一种错误观念,认为提问是每一堂课所必需的,从而使课堂提问失去原来的意义。二是不要一疑就问,每疑必问。学生提出问题必须是在经过思考后方可提出的,一些问题是学生通过努力、借助资料、同学之间讨论就能解决的,就不必提出,避免使提问肤浅化、表面化,也可避免产生过于依赖教师的心理。三是引导学生提问必须提到核心处和点子上,多在核心处问“为什么”或“怎么样”,避免使所提的问题偏离主题或导致东拉西扯的现象。
      总之,语文课堂上,教师做到提出的问题科学、合理、有效,学生能好问、会问,教师与学生在“问”中互动、交流,整个课堂肯定是活泼的、高效的。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也就会兴趣盎然。

    推荐访问:学问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