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国内外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比较研究】

    时间:2019-01-16 03:34:38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发达国家的高职教育具有多方面的社会功能,而各国人才培养模式又不尽相同。我国的高职教育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继续发挥离职教育在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需要借鉴国外成熟的人才培养模式,制定我国高职教发展战略,采取多种措施,培养合格的高职人才。
      关键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中外模式比较;借鉴
      中图分类号:G40-05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11-187-03
      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高职教育集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于一体,肩负着大批量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和高素质技能性人才的使命。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将有助于我国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一、国外高职教育的发展
      1.国外高职教育的特征
      发达国家的高职教育伴随着工业化进程,已有上百年的发展历史。作为各国振兴经济、强国富民的重要因素,高职教育在不断吸纳、融合前一阶段发展成果的基础上形式不断更新,功能日益多样。高职教育在专业设置、经费来源、就业指导方面与地方密切联系,课程设计以就业市场为导向,及时发现潜在的人才需求,适时开办相应的新专业,形成适应社会需求的优势专业。教学内容以培养一线人才的岗位技能为中心,课程以进阶的方式进行,教育目的从知识本位转移到能力本位上,从封闭型培养方式转移到开放型培养方式上。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专业开发,增强了办学主动性、适应性。与社会各业的交流与互动服务,谋求“双赢”,侧重实践性教学,体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发达国家的高职教育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建立了包括政府、中介评价机构、学校、学生、企业在内的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的对高职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在保证一定规模学历教育任务外。高职教育积极承担本地区的职业培训、岗位培训、继续教育、社会教育等任务,贯彻终身教育的思想,实行多层次办学,以专科教育为主体,同时,延展至本科(学士)、研究生(硕士)层次。
      2.国外高职教育的发展趋势
      (1)高职教育地位进一步提升。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使发达国家非常重视人的终身教育,重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有效衔接,而且是交替进行的。因此,这些国家职业教育同样受到政府、企业和个人的认同。整个社会正从“学历”走向“学力”。随着“学力社会”观点被社会各界广泛接受,高职教育的地位自然得到提升。一些发达国家或地区在确立职业教育观的过程中,结合地方社会与经济发展对高职教育的需要,出台了相应政策,提高高职教育的地位,如美国对于社区学院的高职毕业生授予法律和社会都认可的学位。
      (2)高职教育功能趋于综合化。欧美、日本、澳大利亚等国的高职教育在体现升学功能、就业功能与社会服务功能的同时,逐步趋于综合化。高职院校由单一的正规教育向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并存的方向发展,由单一的学历教育向学历与非学历教育并存的方向发展,由单一的职前教育转向职前与职后教育并存,由单一的育人就业教育向产教结合的方向发展。
      (3)高职教育办学方式社会化。随着高职教育规模的扩大,发达国家高职教育的办学方式逐步社会化,即办学参与社会化、教育集资社会化和教学管理社会化。目前,部分国家的社会办学规模已经超过政府办学,尤其是企业参与或独立办学发展较快。比如,在美国的高等职业院校中,由工矿企业出资办学的占50%。在日本,政府通过行政和法规手段要求企业、大型工厂和产业部门承担教育经费,同时鼓励民间团体、个人捐款或捐资于高职教育。英国侧重于就业导向,职业技术学院与当地中小企业紧密结合,以新技术和新项目培训的形式,弥补20世纪90年代后多所技术学院升格大学后地区性产学研合作方面留下的空白。
      3.国外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发达国家的高职教育历史悠久,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人才培养模式,其中比较典型的国家有德国、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以德国为代表的“双元制”明确体现企业与高职学校的二元结合,“双元制”又分为叠加式、一体式和交叉型模式等三种。以英国为代表的CBET模式,强调学生经过高职教育训练后实际具有的操作能力,体现能力本位。以美国为代表的社区学院,主要功能是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和培训,颁发职业证书。社区学院重视与企业的合作,合作的专业除理工、教育、法律外,还涉及家政、卫生、商品销售和文秘等。以加拿大为代表的CBE模式,从职业岗位的需要出发确定能力目标(或称岗位职责)。以澳大利亚为代表的TAFE模式根据产业的需要,按照能力标准或培训包开发课程,学校和培训机构对学生进行培训和教育。
      二、国内高职教育的现状
      1.高职教育成效显著
      进入新世纪,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工作。2002年和2005年,国务院先后召开两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作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2007年,高等职业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加起来招生数接近1100万,在校生数接近3000万。自2003年以来,中央财政重点支持了1080个职业教育实训基地、70所示范性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建设,完成了1.2万名骨干专业教师的国家级培训,高职院校的办学条件有了很大改善。我国高职教育已实现高职教育自身规模上的跨越。目前全国共有1000多所高职院校,大部分高职院校在校生规模在1万人以上。在江苏的126所高校中,高职高专院校有80所,占该省高校总数的63%。
      由于全国各地众多的中专学校升格为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以及各地政府结合地方产业与企业的发展新设立了一些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我国高职教育的规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与此同时,各级政府、教育部门和学校自身也都强调内涵建设,强调办出特色,办出水平,把技术应用性人才和高素质技能性人才作为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初步建立了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的办学方针。
      2.国内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1)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我国高职教育的目标是,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数以百万计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该目标决定了,高职教育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就业教育,即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应该是市场上需要的、抢手的、有一技之长的高素质劳动者或者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而非学术型人才。该目标规定了人才层次的高级性,即高职人才必须具备与高等教育相适应的基本知识理论和技能,掌握相应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以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以较宽的知识面和较深厚的理论知识区别于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定位在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 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的高等技术性专门人才上。我国许多高职院校打破了专业设置界限,积极推行“双证制”、“多证制”,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培养复合型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许多毕业生深受基层用人单位好评,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相对较高。
      (2)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相继出台了多个关于职业教育的文件,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我国目前实行的工学结合主要有订单式模式、理论实践一体化模式、工学交替教学模式和两段式预分配模式。这四种模式都体现了高职院校围绕社会和市场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开展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技术服务与生产结为一体。学校与企业密切合作,或在一些企业建立实训基地,或安排学生进入企业进行顶岗专业训练,或学校邀请企业的名师进校园,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技术操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在实践中是成功的,切实体现了高职教学的职业针对性、技术应用性,解决了学生就业问题。比如,常州高职教育园区的5所高职院校实行两段式预分配教学模式,三年制专科按“2+1”,实现理论学习+企业实训,把双向选择预分配和两段式教学模式有机结合起来。湖北汽车工业学院也采用“预分配、两段式”的合作教学模式,学生就业机会大大增加。
      三、国外模式借鉴的思考
      1.国内外高职教育的共同点
      国内外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有许多相似之处:高职教育有准确的定位,以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重视校企合作,学校与企业、行业联系十分紧密;完善了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提升了高职教育的吸引力和可塑性、灵活性;以就业为导向进行专业课程建设与改革;对毕生生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虽然我国的高职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但我国通过自己的探索,把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化。体现国内产学研结合的特色。各种模式的最终目的是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技术型人才,而人才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与使用的高职教材有密切关系。众多高职院校都把“以服务教学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作为出发点,组织行业管理专家、技术专家积极构建新的课程目标、修改相关方案、改革教学和培养方案。
      2.高职教育的发展战略
      (1)实施资源优先战略。我国高职教育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国家和各省市的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都明确提出,从各方面支持高职教育的发展,从资源上优先考虑和整合职业教育的办学条件,扩大高职教育的招生规模,改革办学模式和培养模式,加强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比如,《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统筹规划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统筹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统筹推进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完善职业教育支持政策,加强职业院校优质资源建设。实施高等职业教育优质资源建设工程和示范院校建设计划,到2020年,建成40所示范高等职业院校、5个高等职业教育园区和一大批职业教育实训基地。
      (2)实施均衡发展战略。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区域不均衡反映了我国不同区域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地方政府要切实履行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使高等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健全多渠道投入机制,加大职业教育投入。为促进高职教育保持全国性的基本协调和平衡发展,需要加快中、西部地区高职教育的发展。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省市应充分利用教育资源优势,把办学经验传授给西部地区,并为他们培养高职教育急需的师资,加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城市与农村合作、南北合作、东西部合作,推进区域共同发展。比如,作为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的江苏技术师范学院,近三年共为西部地区共培训职教师资2980人,其中国家级骨干教师568人,省级骨干教师617人。
      (3)实施人才培养开放战略。我国的高职教育目前还局限于学历和技能教育,侧重点是职前教育,就业后的培训还比较滞后。为实现我国高职教育与国际接轨,实现职业教育的终身化,各级政府和高职院校必须树立现代大职教观,实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面开放战略。在教学与培训中实现学历教育与非学历培训的结合,实现技能教育与学历教育的并举,实现高职生源的多途径化。在个别省市,一些高职院校在加强技能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同时,鼓励学生边学习边工作,采取灵活的学制,实行弹性学分制,有利于工学结合的实施。
      3.高职人才培养的举措
      (1)改革高职院校招生政策。为逐步实施高等学校分类入学考试,解决高职院校学生的入口问题,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生源质量,形成符合我国高职教育特点和规律的招生考试评价机制,从2007年开始,教育部允许部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进行自主招生考试试点,至今已扩大到200所。高职自主招生考试,指各试点院校通过自主或联合行业、企业组织考试,采用“笔试+面试”的形式,构建以“知识+技能”为主体的考试科目体系。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高职招生考试制度体系的形成,将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生源质量和办学水平。高职自主招生试点工作推进了高职院校优秀生源选拔模式探索与创新,引导了普通高中毕业生向优质高职院校的合理分流,高职院校的社会影响不断扩大,高职教育的社会认可度不断提升,营造了社会各界关注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良好氛围。2011年湖南省高职单独招生改革试点院校达到21所,江苏省有15所。
      (2)推进高职教育专业课程改革。各高职院校根据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标准和课程标准,结合学校办学特色,不断进行专业和课程改革,逐步形成理论、实训一体化教学培训体系,特色专业形成课堂包,实现在校教育、企业实训和在职培训一体化。吸引企业管理、技能专家参与教学专业内容的修改,多出新专业、实用专业。切实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3)注重科技创业与就业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侧重于知识的系统性不同,高职教育强调的是实践和动手能力,因此,高职院校在推行和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同时,开展在校生的科技创业教育。通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以及企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从事新产品的开发,新市场的开拓,新的生产、营销和管理方法的发现,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增强创业意识。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产品的创新、技能的更新是提高产品竞争力和个人生存力的关键,从而为学生就业铺平道路,促进大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主动发挥自身潜力,积极投身于创造性工作中。

    推荐访问:人才培养 国内外 高职教育 研究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