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析|大学生心理手抄报图片

    时间:2019-01-13 03:30:16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强调: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工作中,必须更加重视德育工作,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高校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素质,更要拥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然而近年来,因心理方面的问题而导致大学生休学、退学、轻生乃至犯罪的现象时有出现,日趋严重的心理问题已成为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2004年云南大学马加爵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深刻反思。正确认识和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大力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预防各种心理疾病,是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重视和面对的重要课题。
      
      心理健康的标准
      
      世界卫生组织(WHO)1989年对健康所下的定义是:健康不仅指没有疾病和衰弱的表现,而且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心理健康是指能够充分发挥个人的最大潜能,以及妥善处理并适应人与人之间、人与礼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一般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无心理疾病;二是有一种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北京大学的王登峰教授,总结出大学生心理特征:了解自我,悦纳自我;接受他人,善于相处;接受生活,乐于工作;面对现实,接受挑战;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人格和谐完善;智力正常;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大学生在整个社会中是处于较高的文化层次群体,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一方面与其社会群体有一定的共性,同时又有群体自身所具有的独特性。大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迅速变化的时期,他们思想活跃,思维敏捷,生理上日渐成熟,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总体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但是由于受到社会上各种思潮和因素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存在种种心理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由于环境变化带来的适应不良
      适应不良主要包括对大学学习和校园生活的不适应。首先,对学习的不适应。许多大学生在入学以前是尖子生,备受老师的关爱,自我感觉良好,升入大学以后,在集中了优秀学生的新群体里,失去了中学时期的优势。另外,由于高等教育与中等教育之间存在着差异,部分同学仍然沿用高中时代的学习方法,结果导致这些大学生因为不能适应大学的学习方法而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学习成绩不佳,并产生厌学和自我否定等心理问题的产生。其次,对校园生活的不适应。校园环境对于大学生尤其是大学新生有重要影响。多数大学生第一次远离家门,离开长期依赖的父母及亲人、朋友和熟悉的生活环境,尤其是独生子女普遍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当这些环境的变化超过大学新生承受能力的时候,就容易造成心理问题。
      
      (二)人际关系不协调引起的不良情绪
      人际关系问题是许多大学生特别关注的问题,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是心理健康的条件,而且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良好的人际交往是大学生成长与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持良好心理状态的必要条件。大学生一般年龄在18-22岁之间,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由于缺乏人际交往经验,缺乏在公众场合表现自己的信心,缺少与他人交往的能力,久而久之就妨碍了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形成。人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会产生孤独感和恐惧感,加之因个性、习惯、兴趣等的不同而在人际关系上发生冲突时,这种孤独感会进一步加强,进而产生压抑和焦虑。
      
      (三)恋爱引起的情感困扰
      大学生年龄大都在18-24周岁,这一群体正处于心理学家霍尔所称的“狂风暴雨”的青年期,他们的生理机能已经成熟,意识中对异性的渴求十分强烈,为满足这种情感需要,开始寻找伴侣,逐渐产生了恋爱的要求。但是,由于其心理不成熟,处理恋爱问题的能力比较差,使他们的情感处于不稳定的状态,情绪变化较大,恋爱不成或失败往往导致自卑、自闭等心理问题。目前,大学生存在的恋爱困扰主要是对两性交往的不适和缺乏正确处理恋爱中感情纠葛的能力等。长期以来青少年性教育的缺乏,使得他们在青春期得不到相应的指导,有些大学生由此产生种种性困扰。甚至陷入单相思或失恋的痛苦之中,这些困扰通常只会带来一定程度的不安,但当其达到严重程度或恋爱遭到挫折却又不能及时进行自我心理调适时,即会产生心理问题,从而影响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等方面。
      
      (四)家庭贫困导致自卑心理
      伴随经济的发展和教育成本的提高,高校学费逐年提升,昂贵的费用对农村学生和其他城镇贫困学生家庭来说无疑是一笔不小的支出。目前,我国高校在校生中约有20%是贫困生,其中5-7%是特困生。由于经济原因,部分贫困生整天节衣缩食,不敢与那些家庭富裕的同学相处,而物质生活贫乏也使他们不愿参加校园文化活动。不少家庭经济比较困难的学生,希望得到帮助,又不愿意让别人过多地知道自己的困境;愿意开展勤工助学,又不乐意干服务性工作,或怕人讥笑,或怕影响学习,由此造成抑郁烦恼。物质生活的窘迫和精神生活的缺乏使这些贫困生逐渐产生自卑心理和自我封闭,致使其情绪不稳。
      
      (五)求职择业困难引起的心理焦虑
      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和扩招政策的实行,一方面使更多的学生有了享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同时也增加了择业难度,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职业意义认识不当,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现象。尤其是在大学新生中,部分新生由于受到当前社会就业竞争压力的影响,从入学起就为四年后的就业问题担心。由于目前的就业形势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实行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方式。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择业的竞争会愈来愈激烈,一部分学生在择业过程中+没有做好就业心理准备,对自我的定位及自我能力的评价不够确切,好高骛远;还有部分学生在择业中不认真思考,盲目从众。高校目前针对毕业生的主要工作是提供就业信息,而相关就业心理指导还是比较欠缺。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其具体实施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相应的心理学等知识的掌握,系统学习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学生了解自身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掌握心理保健的方法,自觉调节控制情绪,增强自我教育能力,是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优化的必要措施。
      1.根据专业特点,开设心理学课程。高校应该结合大学生的实际需要、身心发展规律、专业特点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根据心理健康发展的目标体系,有针对性地开设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如《大学生心理学》《人际心理学》《挫折教育论》《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等课程,这些课程有助于大学生学习和掌握必要的心理学与心理卫生知识,提高其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程度。
      2.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传授心理卫生知识,介绍增进心理健康的途径,使大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传授心理调适的方式方法,积极开展环境适应、人际关系和情绪情感等方面的辅导,帮助学生学会自我调适,保持心理平衡,促进心理健康的能力等,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的个性品质。
      3.结合实际问题,组织专题讲座。结合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有的放矢地开展心理学专题讲座,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心得体会,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客观评价自我,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
      
      (二)建立完善的心理咨询机构。积极开展心理咨询服务
      高校开展心理咨询工作是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疏导心理障碍,防治心理疾病,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1.建立完善的心理咨询机构。心理咨询人员运用专业知识,对大学生开展个体或团体咨询,以帮助其消除或缓解心理问题和障碍,促使其人格向健康协调的方向发展,从而更好地适应环境,提高心理健康水平。近年来,一些大专院校相继建立了心理咨询中心,开通心理咨询电话,并为一些学生建立个人心理健康档案。高校应该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心理咨询服务,加大投入力度,提供必要的设施和场地,确保心理咨询中心正常运行,培训专业化的咨询人员,并定期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和专题讲座,把心理咨询与培养合格人才的战略目标紧密结合起来。
      2.充分发挥心理咨询作用,维护和促进心理健康。目前高校的心理咨询一般包括学习、人际关系、恋爱、专业选择、择业等方面的内容。心理咨询不仅为大学生提供倾吐烦恼、宣泄郁闷、寻求理解与慰藉的场所,而且给大学生行为上的科学指导,帮助大学生克服自身弱点,获得心理平衡。通过心理咨询,排除大学生成长中的困惑或烦恼,消除大学生的心理疾病,通过推进心理咨询工作,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为培养心理健康、品质优秀的新―代大学生提供有力的保障。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健康的教育环境
      环境对人的心理影响很大,优美的环境可以使人赏心悦目。因此,高校要注意加强校园环境的建设,努力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校园文化氛围和心理环境是培养大学生健康心理的重要途径和载体之一。
      1.加强校风建设,提升校园文化。校风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良好的校风潜移默化、耳濡目染地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品质,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了重要的精神环境。学生处在积极向上、团结协作的集体中会感到心情舒畅,有利于同学之间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在全体师生中大力倡导良好的校风和学风,形成正确的、积极的舆论导向,使学生在充满爱意的环境中学习和成长。
      2.丰富文化生活,增进人际交往。校园文化氛围对学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对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促使大学生尽快适应陌生的生活环境,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让朝气蓬勃、精力旺盛的大学生能在广阔的生活空间里尽情地施展才华,增强竞争意识。因此,高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学术活动和科技竞赛活动,营造积极、健康的文化氛围,陶冶大学生高尚的情操,培养健全的人格,从而促进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
      
      (四)优化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提高心理健康实效
      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必须具备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学科知识,并能将这些知识,自觉运用于教学和管理之中,在教学和管理过程中提高业务水平,帮助学生在受教育的同时增强自信,丰富心理健康知识,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的目的。
      1.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经费投入力度。为切实发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培养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的合格人才,高校应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和设入。学校可按师生比例配备专职人员,将他们的工作时间按一定系数折算成课时工作量,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劳动,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
      2.加强师资队伍的培训。要积极开展对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兼职教师的培训,确定培训内容和考核办法。将培训工作列入学校师资培训计划,通过培训不断提高专职教师、班主任、辅导员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必备的理论水平、专业知识和技能,以便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有效地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3.完善师资队伍结构。高校通过专、兼、聘等多种形式,建设一支以少量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从现实情况看,按照“以专职教师为主导、兼职教师为主体”的队伍结构,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比较符合高校的实际。同时,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对全体学生,仅靠专职、专家型教育者是不够的,还必须依靠兼职教育者作为主体来具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心理健康教育能够起到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作用。当前高校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与社会、家庭、学校等紧密结合,积极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探索新途径,帮助大学生调整心态,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促进他们的心理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专业文化素质协调发展。重视和研究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于推动新时期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一步深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推荐访问:探析 健康教育 大学生心理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