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哲学与教育_哲学与教育的联系

    时间:2019-01-13 03:21:43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培养人的一种手段和工具。因为通过教育活动,可以把人类积累起来的生产生活经验和技术传授给下一代,使下一代能够站在前人的基础上去重新创造和发现,从而推动人类文明向更高的水平迈进。
      而哲学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它的目的是探索自然和社会的发展规律,从而提供给人们最一般规律的认识和观念。在人类社会中,每一个历史时代,都有相应的占统治地位的哲学思想,这种哲学思想指导着人们的行为。那么作为世界观的哲学与作为实践活动的教育有关系吗?如果有,关系是什么呢?
      
      一、 哲学和教育有关系吗
      
      早在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就提出了“美德即知识”这一命题。它认为美德是可学可教的。这一命题经过他的学生柏拉图的阐述、发挥,产生了深刻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讨论的是完善的人和完善的生活,这些在柏拉图的思想中就意味着一个完善的国家的生活。对于一个完善的国家来说,就需要一个哲学王去统治。哲学王是最具有哲学智慧的。事实上,“美德即生活”这一命题意味着有一个客观存在的“善”需要去了解,并且他相信实际上是能够去了解的,不过了解的方法不是去靠直觉、臆测或机遇,而是要靠可传授知识的教育来引导和塑造完善的公民。如果道德是知识,那么道德就是能够传授的,因而传授道德的教育机制就是一个好国家不可缺少的部分。根据柏拉图的观点,有了良好的教育体制几乎一切都可得到改善,如果忽视了教育,国家所做的任何其他事情都无足轻重了。抱着这种信念,柏拉图创办了“柏拉图学园” 。
      
      二、 哲学和教育的关系是什么
      
      1.没有教育,也就没有人类哲学思想
      教育是一种人类社会现象,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人们在一定的社会联系和关系中,形成了一定的劳动纪律和生活习惯,积累了社会生活和生产的经验,年老一代为了维持和延续人们的社会生活,使新生一代更好地从事生产劳动和适应现存社会生活,就把积累起来的生产斗争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传授给新生一代。同时,从作为个体的人的发展来说,一个嫩弱无知的初生婴儿要能长成为营谋社会生活的成员,即从一个生物实体的人转化为一个社会实体的人,也需要成年人的抚育和培养。这样,便产生了教育。
      所以,教育自产生之日起,就执行着两种社会功能,即通过教育,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人自身的发展。首先,通过教育,使得后人可以不断地总结前人的生产生活经验和利用前人所积累的技术,不断提高物质生产水平,使人类的物质生活条件逐渐得到改善,推动社会的发展。其次,在教育活动中不断进行的语言和交往,使得人类的大脑器官愈来愈发达,从而促进了人类的进化,而哲学思维方式的产生,也正是人类进化的产物。所以可以说,教育是人类理性思维赖以产生的基本条件之一。于是,我们说,没有教育,人类的发展不可能,同样,没有教育,人类哲学思维方式的产生也是不可能。而且,没有教育,哲学思想的传承也是不可能的。
      2.哲学一旦形成后,又对实践,包括教育实践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当然,哲学作为一种理论,一经产生之后,其理论思想,往往又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包括教育实践活动。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中西哲学思想对教育的指导作用上可以看出来。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大多体现“天人合一”的思想,即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一致、自然与社会统一就意味着天下太平,这样的社会现实也就是人生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在这种哲学观的指导下,中国古代的教育也体现了这种重视人际关系协调与和谐的特征。如孔子的《论语》一书中,在表达了他的哲学观的同时,也表达了他对教育的根本看法。按照孔子的哲学观,教育是一种维护社会伦理秩序的工具,所以,体现在孔子的教育思想里,道德教育在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孟子在哲学观上与孔子如出一辙,因而,在教育观上也是师承孔子,将孔子建立的儒家教育思想体系进一步深化和明确化,根据哲学上的“人性论”而规定“明人伦”的教育目的。而墨子的实用理性教育观,荀子的“外塑”教育信念明显不同于孔孟,其根源在于他们之间的哲学观的不同。所以我们可以说,中国古代教育特别是以儒家思想为主要传统的教育,就是中国哲学观的教育解释。从西方哲学来看,如在古希腊时期,由于这一时期的哲学思想对人自身的高度重视,所以在这一时期的教育中,就充满了对人的尊崇和歌颂。又如大教育家赫尔巴特,他认为对哲学的理解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重要前提。像许多重要的教育家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杜威一样,赫尔巴特进行了多年的哲学思考,并把教育学作为这种思考的某种实践关怀的体现,而其教育学又在某种程度上扎根于其哲学思考。在赫尔巴特的哲学卷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其在普通教育学中培养学生“多方面兴趣”的哲学论述:“假如在单个人身上没有多样性、哲学和道德品格的统一,那么他始终是一个有缺陷的人。兴趣的多样性能令他获得用以恢弘其精神力量的广袤土壤。”从中,我们可以认识到,赫尔巴特的教育学与其哲学的密切关系,其教育学思想是有根有本的。这一例子也充分证明了哲学思想对教育实践的指导作用。
      总之,我们如果将哲学看作是一种理论、教育看作是一种实践的话,那么,他们的关系可以理解为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作为理论的哲学来源于实践,其中包括教育实践活动;但哲学一旦形成后,又对实践包括教育实践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它引导实践朝向正确的方向发展。于是,在理论和实践关系背景下,哲学与教育的关系得到了一种合理的诠释,即哲学是教育活动具有明确目的性的理论依据,而教育则是哲学指导下的一种实践活动。而且,关于哲学与教育的关系,杜威给我们做了很好的总结:“如果我们愿意把教育视为塑造理智和情绪的基本素质的过程的话,哲学也可以定义为教育的一般理论。”这就指明了教育需要哲学思想的引导,在人的素质教育中尤其如此。
      
      三、 哲学对教育的影响是什么
      
      哲学观影响着教育观,哲学思维方式影响着教育研究的思维方式。
      从历史上看,在教育思想领域具有建树的教育家,大部分出身于哲学家。如中国古代的孔子、孟子,西方古代的苏格拉底、柏拉图。在近代,西方教育理论谱系也几乎都是哲学家的贡献。如斯宾塞,作为哲学家,是19世纪中叶实证主义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的实证主义哲学观,深刻地影响他对教育问题的看法。所以在《教育论》一书中,斯宾塞提出了著名的实科教育思想。这一思想就是基于他的实证主义哲学观。在这一教育思想中,他认为,在所有知识中,科学知识最有价值,主张将自然科学知识纳入学校教育内容之中,彻底改变西方传统文科教育,从而,为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准备了良好的人才基础,可以说,斯宾塞的教育价值观铸造了西方资本主义教育重视科学的新传统。所以,我们可以说,无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在古代还是现代,离开了哲学家对教育的贡献,教育的思想和理论差不多是空白的。
      而且,哲学的转向即会推进哲学中关于人的问题的思考,从而产生了各种关于人的问题的思考,从而产生了关于人的问题的观念,这些观念的变革,也自然引起了教育中对人的问题的看法,同时改变教育的思想和观念。
      
      四、 教育对哲学的贡献是什么
      
      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大都是教育家,以从事教育活动为自己研究哲学的基本途径。而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在相当大的成分上都是教育思想。就拿中国古代的大哲学家孔子来说,他同时也是一个大教育家,他是通过广收弟子来传播他的哲学思想,扩大影响,不断地表达和检验他的哲学思想。所以可以这样说,哲学家们一方面通过对教育的思考来表达他们的基本哲学信念,另一方面又通过实施教育来检验他们的哲学思想。在西方思想史上,也有类似情况。杜威曾说过,欧洲哲学思想是由教育发源的,从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康德、黑格尔等人,无一不是以教育为阵地来研究、传播其哲学思想。“教育是哲学的实验室”,从这点来说,所有的有实践关怀的哲学家都同时应该是教育家。即使是严肃意义上的哲学家如康德和施耐尔马赫,也开过“教育学讲座”。如赫尔巴特于1808年接任了科尼斯堡大学康德哲学的教席,在那儿度过了四分之一世纪,并达到了他学术的高峰。赫尔巴特的哲学思想受康德和费希特影响比较大,并表现出更强烈的实践关怀,即教育关怀。所以说,哲学思想的进化也离不开教育这种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如果没有教育,那么这些大哲学家们的哲学思想就无从谈起了。
      
      五、 结语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是当代唯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所以,当代中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其根本指导思想应该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的教育,只有在坚持这一哲学世界观指导的前提下,才能进一步发展。同时,教育的不断发展,也能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王坤庆. 现代教育哲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王坤庆.论哲学与教育的关系[J]. 海军院校教育, 2003(2).
      [3]幸国强. 普特南教育思想初探[J]. 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12).

    推荐访问:哲学 教育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