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新课程改革与教师思维方式的转变: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怎样转变角色

    时间:2019-01-11 03:34:47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传统的教学思维方式由于其先在的教学目标、固定的教学内容、预选的教学方法、预成的教学情境而阻碍了新课程的实施。这就需要教师转变思维方式,以过程思维、突现思维和非线性思维指导课堂教学。新思维方式的形成和发展需要教师自身、教师培训机构和教育管理部门的共同努力。
      关键词:课程改革;思维方式;转变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3-0053-0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继承传统精华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对人的全面培养。无论课程目标的设置、课程内容的编排,还是学习方式的改变、评价体系的建立,都充分体现了对作为个体的人的尊重。广大教师应努力改变传统的、与新课程不适应的思维方式,逐步形成新的思维方式以适应当前的课程改革和培养新型人才的需要。
      一、传统思维方式的不适应性
      传统思维方式指导下的课程逻辑具有确定性、课程旨趣具有基础性、教学模式具有认同性,教学评价具有筛选性。在这种课程思维方式指导下的教师教学思维方式也必然具有一定的“预成性”。“预成性”思维方式从对对象的存在状态的观点来看,表现为实体性;从其对对象的运动状态的观点来看,表现为规律性;从其对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的观点来看,表现为线性;从其对发展的关注点来看,表现为结果性;从其采用的认识方法来看,表现为抽象性。具体而言,传统思维方式指导下的教学表现出如下特征。
      (一)先在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师对于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的反映。它直接制约着教学活动的方向和水平,影响教学效果。传统教学思维下,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规定,在教学活动发生之前或教学情景之外就设定目标,教学仅仅是实现目标的手段和途径。
      (二)固定的教学内容
      传统教学思维下,教学的内容是事先规定的,一般是固定不变的。教师对教材的分析只关注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重点、难点及考试要点;注重显性教材的运用,忽视隐性教材的挖掘和利用。学生基本无权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加工和改造,只有接受既定知识的义务。
      (三)预选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在传统教学思维指导下,教学方法的设计主要考虑教师教的方法,对学生学的方法关注不多。教学方法的选择仅仅是实现预期目标的途径而已。
      (四)预成的教学情境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在一定的教学目标指引下,在教学活动开展之前首先设计教学情境,并在课堂教学中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基本不考虑课堂上可能的突发状况,或者根本不允许“意外”情况的发生。
      这种表现为“预成性”的传统教学思维方式与新课程改革存在着明显的不适应。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明确强调,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而传统“预成性”的教学思维方式强调教师对学生进行外部的控制和塑造,重视经验的简单传承和知识的被动掌握,忽视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因和个性的自由发展。它忽视了教学的复杂性,抑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否定了教学中的动态生成性。于是,学生的思维被禁锢,教学的创造性被抹杀,学生的认识和思维变得僵化,生命活力受到压制。
      二、适应新课程的思维方式
      新课程在重视学生知识获得的同时更加关注人的培养,关注知识获得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预成性”的教学思维方式。“生成性”思维具有重过程而非本质,重关系而非实体,重创造而反预定,重个性、差异而反中心、同一,重非理性而反工具理性,重具体而反抽象主义的特征。因而,“生成性”思维方式适应了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具体而言,适应新课程改革,教师应形成过程性、突现性和非线性的思维方式。
      (一)过程思维
      恩格斯曾经说过:“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其中各个似乎稳定的事物以及它们在我们头脑中的思想映像即概念,都处在生成和灭亡的不断变化中。”教学是培养人的活动,教学活动本身就是一个过程,教学目标的实现也是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逐步完成的。在教学中,学生是“整体”的人,教学的过程是由多主体、多环节等共同构成的有机整体,教学的效果是多因素共同交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只有把教学活动作为整体,用过程思维方式来进行分析,才能真正认识和理解教学活动。在进行教学活动时,也必须运用过程思维方式,从整体性观念出发,分析和把握教学过程中各个要素的关系,才能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二)突现思维
      教学活动作为一个过程,其运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这个系统运行的结果很难提前预测,也就是说,教学活动中的任何一个小的因素的变化都可能对其结果产生影响,有时这个影响也许是惊人的。教学的对象是人,而人的发展也是不可预测的,学生有些在教学活动中突现出来的思维火花足以影响他的一生。这就需要教师认识到教学过程不再是一种平稳过渡的形态,而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具有突现思维就成为一种必然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科学设置、合理运用各种“突现点”,以促进各种知识意义和教学价值的生成,力求提升学生的思维层次和水平,促进教学高水平的运作和发展。
      (三)非线性思维
      世界从本质上讲是非线性的,非线性特征揭示了世界的复杂性,复显了世界的本真面貌。所以,非线性思维才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非线性系统具有多变的方向、非均匀的分布、可变的速度等特点,因而具有种种内在的不确定性、永恒的新颖性和不可预料性。教学系统作为一个人与人相互作用的双向系统,是较一般系统更为复杂的非线性系统。教学活动中的多因多果、一因多果或多因一果等相互交错的“网络”就是教学活动非线性的具体表现。教学中的任一偶发事件或对教学目标的微小偏离,都会导致教学系统的巨大变化。因此,教学活动中,教师还应具有非线性思维方式。
      三、适应新课程教学思维方式的培养策略
      (一)教师要认识到转变思维方式的重要性
      由于受传统教学思维习惯强大惯性的影响,教师思维方式的转换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意识到转变教学思维方式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传统教学思维方式的特点是用过去说明现在,用道德、政治的眼光去观察、判断和评价一切事物,忽视对新生事物的客观了解和借鉴。在人类进入知识经济和全球化时代、世界创新发展的步伐越来越快的情况下,一个国家若仍旧封闭保守、自以为是,将被时代大潮流远远地甩在后头。肩负着为未来社会培养合格人才重任的教师,就必须尽快实现教学方式的转换,以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和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二)教师培训机构要重视新思维方式的引导
      有些新课程培训本身就违背了课改的原则。比如,新课程要求探究,但新课程培训却还是在那里灌输。如果教师没有探究的习惯,学生就不会具有探究的能力。长期在非创造性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教师,不知道如何创造。如果教师自己都没有创造的感觉,就更谈不到如何让学生学会创造。因此,教师培训机构要精选培训的内容、采取适当的培训方式,让教师在培训的内容中了解到新思维方式的内涵,在培训的方式上感受到新思维方式的魅力。
      (三)教育管理机构要支持新思维方式的发展
      教师教学思维方式的转变需要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支持。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思维方式,以过程思维、突现思维以及非线性思维等复杂性思维适应当前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然而,有些教育管理机构仍旧以原有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要求学校和教师的教学,有意无意地阻碍了新的教学思维方式的形成和发展。因此,教育管理机构也要变革旧有的管理模式,支持和促进教师思维方式的转变,给教师新思维方式运用于教学以应有的空间。
      
      参考文献
      [1]罗祖兵.从“预成”到“生成”:教学思维方式的必然选择[J].课程・教材・教法,2008,(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N].中国教育报.2001-7-27(2).
      [3]李文阁.生成性思维:现代哲学的思维方式[J].中国社会科学,2000,(6).
      [4]苗东升.非线性思维初探[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

    推荐访问:思维方式 新课程改革 教师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