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探索:新课程理念下的有效数学教学

    时间:2019-01-07 03:23:06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作为国家级课改实验区下的一个课改学校,我校课改已经进行六年多了,但一些课堂仍存在教学效率比较低下的现象,限制了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所以这是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否则,我们即使有较完善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以及教辅资料,其过程和结果也和我们想象的格格不入。这种教学效率比较低下而导致的结果往往就是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痛苦,而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课堂教学是改变这种现状的主阵地,所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的价值。我就初中数学教学如何变革这种现状谈一些看法。
      一、设计趣味性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良好的开端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一半。在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巧妙地设趣布疑,把学生置身于学数学的氛围之中,就能诱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创设趣味情境,依托情境,让学生在趣味情境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积极、主动、创新地学数学,引导学生在趣味化、生活化中走进“奇妙的、丰富的数学世界”。这种形式表面上没有直奔主题,延误了新课的进程,但实质上已在学生的兴趣活动中加快了进程。
      例如我在初一“有理数的加法”教学中,一开始就让学生参加如下活动:现老师想请一位同学从讲桌开始先走6步,接着又走4步,问此时该同学在讲桌的什么方向?距讲桌几步?下面有请同学按要求完成并说出自己最后的准确位置。
      活动规则如下:老师现在把讲台一条线定为东西方向,讲桌定为东西方向的交接点(即原点),同学们的右方向定为东方,同学们的左方向定为西方,把向东定为正方向(记为+),把向西定为负方向(记为-)。
      第一位同学完成情况如下:
      (1)先向东走了6步,然后又向东走了4步,最后他自己也说出了在距讲桌东方10步远的地方。
      接下来同学们就开始激动了,因为还有不同的走法,纷纷要求上台表演,表演结果如下:
      (2)先向西走了6步,然后又向西走了4步,最后停在了距讲桌10步远的西方。
      (3)先向东走6步,然后向西走4步,最后停在了距讲桌2步远的东方。
      (4)先向西走了6步,然后又向东走了4步,最后停在了距讲桌2步远的西方。
      紧接着我又叫刚才表演的4位同学把自己走的过程的结果用带有“+”或“-”的数学式子表达出来:
      (1)(+6)+(+4)=+10
      (2)(-6)+(-4)=-10
      (3)(+6)+(-4)=+2
      (4)(-6)+(+4)=-2
      在这次活动中,同学们不知不觉地观察到了两个有理数的加法法则,这不仅提高了学习的兴趣,而且达到了提高效率的作用。
      二、教学过程中给学生设一个宽松的“善于发现、创设”的环境
      比如我在教学“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定理时,事先让学生准备了一个纸剪的“等腰三角形”,上课时就让学生折叠等腰ΔABC,首先观察等腰ΔABC能否折成互相重合的两部分,(最好不告知学生沿什么线折,让学生自己去试)然后让学生自己从折的过程中发现了哪些现象及结论。下面摘录这堂课的一些精彩片段:
      学生1:它是轴对称图形。
      学生2:BD=CD,∠1=∠2,∠B=∠C。
      老师问:为什么?
      学生2:根据第一个同学得出的轴对称图形和我自己对折后AD两旁部分能够重合都可得出这样的结论。
      学生3:ΔABD与ΔADC形状相同,从而面积、周长也相同。
      学生4:我觉得∠3与∠4应该等于90°。
      老师问:为什么?
      学生4:先是凭直觉,后来我想,既然ΔABD与ΔADC能够重合,而且∠BDC是一个平角,所以∠3与∠4均等于90°。
      学生5:那根据学生4的结论,我还可以得出AB>AD,AB>BD。因为∠3=90°,当然斜边大于两直角边。
      老师:同学们发现的这些无疑都是正确的,只是有的结论还可以进一步提炼:
      ①BD=CD,就可得出AD是底边上的什么线?学生:中线。
      ②∠1=∠2,可得出AD是顶角的什么线?学生:角平分线。
      ③∠3=∠4,可得出AD是底边上的什么线?学生:高线。
      我们只从这三点看,等腰三角形有何特殊性?
      学生:AD既可以是底边上的中线,又可以是顶角的平分线,还可以是底边上的高线,即: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
      这样,一节课在表面上很散,但在后面较快地回到了正题,新知讲授就在学生的活动、观察中轻松、愉快地结束了。
      三、教学手段的先进化
      虽说计算机是否应用不是衡量一堂课的优劣、效率的高低的唯一标准,但它毕竟给教学带来了无限生机,它可以通过文本、图像、运动等方式,化静为动,让教学过程更加生动、形象、直观,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所以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无疑能给视觉带来动感,课堂氛围就会被激活,那么学生就会在轻松愉快的课堂中接受新知识。
      在教学初一年级的“图形的平移和旋转”一节时,由于这节图形的变换、运动性较强,我就巧妙地利用了几何画板的直观性、变换性、运动的可观性等特点,再加上几何画板不仅能直观地看到图形或点的运动过程,而且还能保留点的运动轨迹,这样,学生从视觉上就能明白图形是怎样进行平移和旋转的,同时也避免了枯燥无味的空对空的解说。
      四、由“课堂”延伸到“课外”
      很多老师认为所有的数学教与学在课堂内完成就叫课堂效率高。而事实上数学的教与学通常具有延伸性、拓展性,有些知识点仅靠在课堂上老师的点拨、同学间的合作学习就想透彻地掌握往往是不太可能的,尤其是遇到需要理论联系实际比较紧密的章节时,就有必要把“课堂”延伸到“课外”。这不仅进一步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合作性理念,而且体现了数学的调查性、体验性、操作性和实践性的特点,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数学与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如在教学完“三角形相似”内容时,我就布置了这样一道实践题:“请几个同学自行组成一组(当然最好是成绩好、中、差搭配),利用三角形相似知识,去粗略测量校内一幢大楼的高度。时间自定。”
      这个在教室里无法解决的问题,学生用课余活动的时间解决了。这不仅是数学的实践性、延伸性的体现,而且缩短了课堂教学时间。
      总之,新时代的教师应该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鼓励者,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设设情境,引出问题,营造良好的活动氛围,促使学生积极探究,并在学生探究时候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使问题的研究不断深入、层层推进,从而引导学生在探究数学的同时,培养科学的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推荐访问:数学教学 探索 新课程理念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