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从跨文化差异看英汉词语的不等值现象] 英汉语言对比差异

    时间:2019-01-06 03:37:38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 英汉词语,源远流长,文化信息差异格外丰富。本文从分析英汉词语的不等值现象着手,探讨了由于跨文化差异而造成的词汇空缺,并提出了针对这一现象的一般性原则。   关键词: 英汉词语 跨文化差异 不等值现象
      
      一、前言
      语言和文化相互联系、不可分割。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各民族的文化形态迥然不同。这种文化形态上的差异必然会映射到语言系统的各个层面。词语作为民族文化最集中、最敏感的印记,渗透着浓郁的信息,交织着异域民族的影响。
      二、英汉词语的跨文化差异和相互关系
      人类在创造文化的过程中必须交流思想,协调行动,而语言则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在语言中,词语是最积极、最活跃的一部分。一个民族的器物、制度和观念必然会在这个民族所操的语言上留有印记,因此其文化信息的传递格外丰富。而这种信息或是民族的、或是民俗的。英汉词语之间完全对应的事情寥若星辰。正如Bolinger在《语言要略》(方立译)中所述,英汉词语两者之间的文化差异是绝对的、必然的,相同或相似之间是相对的、偶然的。
      (一)完全对应关系。
      人类的实践及在实践中的感悟具有共通的地方,中英两个民族也一样。例如,都把“心脏”视为人的灵魂、思维和情感的中枢,因而英汉语都有不少围绕“心脏”的习语,如:heart and soul(全心全意),with a heavy heart(心情沉重),from the bottom of one’s heart(从心底里)。另外,如: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一石二鸟);Strike the iron while it is hot.(趁热打铁);More haste,less speed.(欲速则不达);warm-hearted(热心肠的);kind-hearted(好心的)等。
      (二)部分对应关系。
      英汉语中完全对应的情况很少,绝大多数英汉习语只是部分对应,即部分存在着文化重叠现象,此类的习语不胜枚举,如:talk horse(吹牛),drink like a fish(牛饮),teach a pig to play on a flute(赶鸭子上架),topdog(最重要的人物),lucky dog(幸运儿)等。
      (三)非对应关系。
      英汉词语之间差异的绝对性和必然性正如Bolinger所述:“两种使用不同语言的文化不可能对世界有同样的看法。”特别是那些延袭已久、约定俗成、具有完整而独特含义的英汉词语,字里行间浸润着对本民族特有的文化蕴涵,很少是对应的,有些甚至风马牛不相及。比如美国影片“The First Blood”在中国被译作《第一滴血》,但它实质上却是文化色彩较为浓厚的词语,含义为“the first success in a contest”,其确切的汉译为“初战告捷”;“pull one’s leg”不等于“拖后腿”,而是指“愚弄人”;“a walking skeleton”与“行尸走肉”毫不相干,而喻指一个人面容枯槁,瘦骨如柴。同样,汉语也有一些独具民族特色的词语,像“钻空子”、“敲竹杠”、“穿小鞋”、“走过场”等,它们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虽然绝大多数中国读者既能意会也能言传其深层语义,但却难以找到最贴切、最自然的英语习语加以表达。这时,往往只能舍弃表层形式,而选用其在文化信息上相近的词语。
      三、英汉词语不等值现象探源
      一般来说,各语言之间都存在着相关的对等成分(equivalents)。但由于文化和语言的差异,某事物为一个民族所独有,而反映这种事物的概念的词还不能在别的民族的语言中找到等值的形式。这样,便产生了词语的不等值现象,又可称之为词汇空缺(lexical lap)。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可概括为两类。
      (一)由于语言、文化本身的原因而引起的词汇不等值现象。
      语言是社会现象,是文化载体,同时又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语言的各要素中,词汇是基本要素,因此,民族和文化之间的差异必然会在词汇层面上有所体现。例如:谦词在汉语中尤为丰富,古书中常可见“犬子、小女、固陋、贱事、再拜”等谦词。在现代汉语中,人们亦间或使用“鄙队、贱内、寒舍、拙作、敝姓、不才”等谦词,这是汉民族“谦受益,满招损”的民族心理在汉语词汇层面上的反映。但在英语中,我们却无法找到这种谦词,因而“寒舍”只好说成“my house”,“敝姓”只好说成“my name”。与之相对应,汉语中有人称代词“你”的尊称形式,而英语中却无“你”的尊称形式。而“高足”、“高见”等中的“高”字;“贵厂”、“贵校”等中的“贵”字;“惠顾”中的“惠”字;“令尊”、“令堂”等中的“令”字等,由于在英语中没有相应的深层文化,也就没有相应的表层内容。而在英语中“senior citizens”一词,许多人不假思索地说它所指的是“有社会地位的公民”,而实际上,这里的“senior”与社会地位并无任何直接关系。中国人有尊老的传统,人们也常常倚老卖老。而西方人谁也不愿意别人说自己老,更不想变老,年老意味着孤独,所以就在“公民”前面冠以“senior”这一听起来堂而皇之的字眼。对诸如此类的词汇,我们如果只注意字面意义,忽视其内涵或社会文化意义,就很难真正理解,正确运用。再如,中医里的许多说法以及一些中国文化中特有的词汇要译成英语也很困难,如“肾亏”、“上火”、“红娘”、“鹊桥”等。汉语中的“关系”一词,和英语中的“relation”一词也不完全对等。“关系”在汉语中可能表示一个很具体的概念,比如:“他的关系很硬”是说明他在某一部门有认识的人,因此可以办成某事等;又如:“他有海外关系”这句话中的“关系”一词,也是指“某一具体的人”。而在英语中,“relation”一词则表示抽象的概念,和汉语中的“关系”所代表的意义不同。反之,英语中有些词对于中国文化来说也是相当陌生的,如“Zeus,Apollo,Hippie”等词虽然被翻译成汉语,但不了解西方文化的人并不能确切地知道他们到底是些什么人。
      (二)由于生活经验的差异而引起的词语不等值现象。
      一种语言所传递的文化信息是使用该语言的人和民族的生活方式的总和,包括地理环境、社会发展历史、宗教信仰、民间传说、寓言神话等。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有些物体和现象是人类共有的,如“太阳”(sun)、“月亮”(moon)、“白天”(day)、“黑夜”(night)等。但是,有些事物和现象是不同地区或不同民族的文化特有的。文化信息对语言符号在交际过程中的语义指代起着很大的作用。例如,四面濒海的英国自古以来重视航海事业,因而有“be left high and dry”(陷入困境)、“all at sea”(茫然不知所措)等与海和航海有关的词语。在中国,早期的英语学习者在20世纪50、60年代就学过“hot dog”(热狗)、“apple pie”(苹果派)、“hamburger”(汉堡包)等词汇,但当时恐怕有很多人不知道这些词汇的含义,因为那时的中国文化中还没有这些词汇的概念,就算译成了汉语,也不知所云。显而易见,当一种语言的词汇在另一种语言中出现不等值现象时,该词就是不可译的。比如,表示汉语中的“饺子”这种食物的词,如“dumpling”和“ravioli”,但“dumpling”是“汤团、团子”,“ravioli”指的是“有陷的小包子”,它们与“饺子”不尽相同。但之所以如此翻译,这大概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再如中国女性穿的一种漂亮的开叉的衣裙“旗袍”,以及“麻将”、“气功”等其他词,在英语中都没有对应的词,所以严格地说,它们都是无法译的。汉语中的表亲关系泾渭分明,表兄和表弟、表姐和表妹,区别甚严,既要说出性别,还要分出大小,而英语则笼而统之,一律称为“cousin”;同理,英语中的“uncle”和“aunt”在汉语中亦无外延相同的对应词。还有,汉语中的“老师”一词到现在人们也没有找到恰当的对等形式。同样,英语中的“sir”一词,尽管人们一般把它译成“先生”,实际上,它比汉语中“先生”的汉译要广泛一些,所以在实际应用中,人们又视具体场合把它译成“阁下;长官”等。英语中的“lady”一词也不是汉语中“女士”一词可以涵盖的,它还有“夫人、小姐”的意思。
      四、针对英汉不等值词语的一般原则
      以上讲到不等值词语是指一种语言中的某些词语,在另一种语言中没有与其概念相同的对应物,它们表示一个民族的特有事物。随着民族间的经济来往和文化交流,要求人们尽可能地将这种具有民族文化特点的词语及其概念,用别的语言进行贴切的转换。因此,在这种特殊的跨文化释义中,需要我们遵循针对英汉不等值词语的一些基本原则。
      (一)意译借词原则。
      所谓意译借词原则是指将一个民族的某些表特有事物的词语按照另一个民族的语言的构词方法和构词成分进行仿照。一般来说,凡能意译的都应该意译,无法意译时再音译。宁可意译产生新词,也不要随便音译。因为意译词往往能说明事物的性质、用途、形状和特色,使人一目了然,便于理解。但在有些情况下,某些表特有事物的外语词汇起初无法意译而不得不音译,这是由于这些事物尚属别的民族文化中的特有事物。一旦这类事物随着社会的发展,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而进入中华民族的文化,作为中华民族载体的汉语便有能力将其贴切地表达出来。所以,“麦克风(microphone)”、“维他命(vitamin)”被“扩音器”、“维生素”所代替,便是理所当然的了。表示外来事物或概念的不等值词语一旦变成对应词后,也就是说该词的概念和该词所表示的事物都进入了我国人民的生活,并有了适当的汉语词来表达后,就无需要借用英语的语言成分了,否则会给人们一种不伦不类的感觉。如“laser”一词原音译成“镭射”,现在意译为“激光”。“E-mail”刚出现时就有很多译名,现在都统一译成“电子邮件”。
      (二)音译借词原则。
      对有些尚属别的民族文化中的特有事物或概念的不等值词语常采用音译借词原则。一方面简便迅速,另一方面保留了某些异族情调。如“红盖头”就不能译成“wedding gown”,而应采用音译法。但在使用音译法时必须注意,要么就是在文章的上下文中已对有关词语作了说明,要么就是另加脚注或附注予以适当的解释。英美读者只有在读了注释之后才能理解其中的语义和文化内涵。否则,外国读者可能不知所云。而将英语词汇音译借用到汉语时也必须符合汉语规范化的原则,严格按照英语原词的读音,根据普通话发音进行对译,一般以现存的说法为主。如“香波(shampoo)”、“乌托邦(utopia)”、“迪斯科(disco)”、“迷你裙(mini-skirt)”、“霓虹灯(neon)”等。
      五、结语
      英汉词语纷繁浩繁,文化信息极为丰富。一个词语总会具有文化内涵和意义,文化是一个有丰富内涵的综合体,它从物质到观念,从习俗到心理,从制度到个体,构成整个民族、社会、也包括语言所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英汉词语的不等值现象表明,我们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交往不仅涉及语言,而且涉及文化。可见对跨文化交际的研究来讲,认识和了解英汉词语的不等值现象及词语的文化内涵是何等重要。
      参考文献:
      [1]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2]李润清.论第二语言习得教学和第二文化教学.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1994.
      [3]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4]李瑞华主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5]汪榕培主编.外语与外语教学[M].辽宁人民出版社,1996.
      [6]Bolinger,D.著.方立译.语言要略[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3.
      [7]Sapir,E.Language: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Speech[M].New York:Harcourt,Brace & Co,1950.

    推荐访问:等值 英汉 词语 跨文化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