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母语思维在二语习得中的迁移作用|

    时间:2019-01-06 03:22:53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 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领域,母语知识对于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一直是众多语言学家、教育学家及心理学家所探讨的重要问题,母语思维对于第二语言的作用也是其中的重要部分。如何客观地认识母语思维,以及如何正确看待母语思维在二语习得中的迁移作用,尤其是它的正迁移作用,对于提高英语学习者的水平和学习效率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 母语思维 二语习得 迁移作用
      
      中外研究者对于语言习得尤其是儿童语言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以及第二语言的习得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随着研究领域的不断扩大、探讨问题的日趋深化,这些研究对于语言本身的发展及社会文化的普及产生了积极、广泛、深远的影响。同时,对于第二语言习得的教学与改革也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普遍的看法是外语水平较低的学生会更加依赖于母语思维,母语思维会干扰阻碍二语习得的效果,影响学习效率。然而,研究显示母语思维在二语习得过程中的影响并不总是消极的。Cohen(1998)在他的著作中详细介绍了母语、母语思维的问题,并将它们当做学习策略来看待。事实上,无论高级还是低级的外语学习者都会依赖母语思维。那么,如何客观地认识母语思维,以及如何正确看待母语思维在二语习得中的迁移作用,尤其是它的正迁移,对于提高英语学习者的水平和学习效率则显得十分重要。
      一、母语思维的客观存在性
      根据德国Wode(1993)教授的实证研究显示,即使是儿童在自然环境习得第二语言,也存在着母语迁移的现象。这说明,学习者在习得二语的过程中,不论外界条件如何,即使是在目的语的环境中,也不可能关闭他们已经拥有的母语系统。德国英语教学法教授Butzkamm(1993)指出,母语不是一件外衣,学习者在踏进外语教师之前可以将其脱下,弃之门外。恰恰相反,它的影响,无论正面的和负面的,都会随着学习者在不同的阶段以它自己的方式发挥作用。
      Cook(1994)曾对59名母语、外语水平都比较高的双语学习者进行了一项问卷调查,了解他们以何种语言思维。所涉及的思维活动包括:祈祷、心算、无意识思维、记忆及情绪表达。通过研究,发现当思维内容以母语形式出现时,采用母语思维的人数在各项活动中都很高;而以二语形式出现时,采用母语思维的人数有了较大幅度的下降,而采用外语思维的人数却有了大幅度的增加。
      处于无自然环境下的二语习得者多采用翻译法、用母语作为中介来学习二语,习惯于将所学的二语知识先用母语“复制”之后再理解的一种语码转化的过程。大多数中国的外语学习者学习外语时,在口语交际或书面表达过程中,实际上进行的是一种翻译过程而不是运用英语思维进行表达的过程,即用母语思考之后翻译成英语,最后用英语表达出来(张海燕,2008)。
      由此可见,母语思维在二语或者外语学习情况下都是存在的,它的作用和对于二语或外语的影响也是无处不在的。
      二、母语的迁移作用
      1.母语的正迁移影响
      Corder(1978)认为,当学习者没有足够的目的语知识来达到交际目的时,可以用母语去启动话语。他们把母语看成一种资源,学习者可以通过“临时翻译”的方法利用母语来克服外语的局限。母语能帮助学习者沿着二语习得的“普遍道路”走得更快。这种“临时翻译”的策略在中国学生的英语表达中屡见不鲜。Mclanghlin(1978)也同样指出,使用母语不过是依靠以前的知识促进新的学习。
      Ellis(1994)也认为,母语作为一种已经获得的极为稳定的知识和习惯,当它和目的语类似的时候,学生在这些“普遍”的方面可以学得更快,这样,母语可以加快目的语的学习过程。陆效用(2002)随机采用了10和100名中学生期末考试的英语和语文成绩。通过皮尔逊相关系数求的这两门成绩之间的相关系数。结果表明,学生的母语学习并没有给外语学习带来负面影响。
      2.母语的负迁移影响
      (1)在语言类型学上:汉语属于分析性语言,用词序、复合词及虚词等手段来表达语言逻辑;汉语除了附加助词外,词语本身无法表示从属。而英语属于有形态的语言,名词有格和数的变化,动词有时态语态的变化。汉语中所缺少的这部分规则,就容易造成学生学习英语的负面影响。
      (2)在思维上: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是形象直观的,用词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中国学生的文章严重程式化,缺乏个性特点;而西方则重个性、重创新。西方民族采取的是客观思维方式,强调语言客观、公正、严密,注重理性的分析、客观事实和现象,他们的表达多用被动句;中国强调以人为中心,受此影响,学生习惯用一定概念的人作主语。西方的思维是个体的,英语中多表示属概念的词,用词具体细腻;而中国人的思维是整体综合的,往往趋向于泛指。中国学生表达思想习惯绕着圈子,最后接触重点并从侧面去阐述;而英美人却喜欢直截了当的谈话方式。这些思维上的区别同样容易造成学生学习英语的负面影响。
      三、针对母语迁移的应对策略
      1.正确对待母语的正迁移
      对于二语或外语习得者而言,他们要始终把握客观的、理性的学习态度,对两种语言进行对比分析,从而认清母语和目的语在思维和表达方式的异同点,从而做到求同存异,因势利导。并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两种语言的共同性,从而发挥母语思维的正面效应,即正迁移作用,提高二语或外语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学习者在充分认识母语和母语思维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地对比分析,广泛了解和学习目的语国家的历史、文化、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等,从而培养对语言差异的敏感性和感知能力。
      2.正确认识母语的负迁移
      母语对于二语的干扰,是从二语习得之初便存在的。教师、学生要正确认识母语的负迁移,并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相应策略来消除负迁移的影响。
      (1)在外语教学中,教师学生要全面认识母语的负迁移,对负迁移应该持有正确的态度。教师要指出学生的母语负迁移所引发的错误,并让他们了解负迁移的概念及成因。在教学中通过导入西方文化,让学生了解英美人的思维方式,使学生意识到中西两种思维的差异。
      (2)加强母语思维和目的语思维的融合。对于一名外语学习者,借助和依赖于母语思维是不可避免的、永远存在的,外语思维的使用也不可能通过后天学会,只是个体在特定的环境中在有一定的外语知识的基础上自发采用的一种思维模式,当在外语思维中遇到障碍时,又会自发地使用母语思维。由此,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一味地强求所有的学生都用外语思维,这也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在教学中要逐渐培养学生的目的语思维意识,挖掘并把握两种思维的特点,从而促进母语思维与目的语思维的融合。
      
      参考文献:
      [1]Butzkamm,W.Psycholinguistic[M].Tubingen:Francke,1993.
      [2]Cohere,A.D.Strategies in Learning and Using a Second Language[M].New York:Longman,1998.
      [3]Cook,V.J.Internal and External Uses of a Second Language[D].Department of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University of Essex,England,1994.
      [4]Corder,S.Language distance and the magnitude of the learning task[J].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1978.
      [5]Ellis,R.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4.
      [6]Mclaughlin,B.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in Childhood[M].New York:Lawrence Erlbaum,1978.
      [7]Wode,H.Psycholinguistics[M].Kie:Hueber,1993:183.
      [8]连淑能.中西思维方式:悟性与理性[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7).
      [9]陆效用.试论母语对二语习得的正而影响[J].外语界,2002,(4).
      [10]孙晓青.外语思维与母语思维[J].外语界,2002,(4).
      [11]王立非,文秋芳.母语水平对二语写作的迁移:跨语言的理据与路径[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a,(3).
      [12]王文宇.母语思维与二语习得:回顾与思考[J].外语界,2002,(9).
      [13]王文宇.母语思维与外语写作――中国人学生英语写作过程研究[M].西安:陕西师人出版社,2004.
      [14]张海燕.二语习得过程中的母语思维与迁移[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8,(3).

    推荐访问:母语 迁移 习得 思维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