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初中历史课教学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时间:2019-01-05 03:37:41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 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创新人才是国运兴衰的关键。本文从四个方面阐述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   关键词: 初中历史课教学 创新能力 培养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核心是创新。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不去创新,一个民族就难以发展起来,难以屹立于民族之林。”所以要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最重要的就是坚持创新,而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培养又靠教育。因此,深化教育改革,培育创造型人才就成了国运兴衰的关键。作为中学教师,我认为每门学科都应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历史学科当然也不例外。本文拟分析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
      一、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永不熄灭的创新欲望
      首先要有创新欲望和需求。有了不断的创新欲望,才能进行有意识、有意义的创新活动,才能达到创新的目的。中国具有几千年辉煌灿烂的文化,对于这些中学生总是充满好奇,有时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吴三桂不引清军入关,李自成会成为一个新封建政权的皇帝吗?”、“孙中山为什么要把临时大总统的职位让给袁世凯呢?”、“假如林则徐没有虎门禁烟,中国近代史会怎样发展呢?还会有鸦片战争的发生吗?”、“假如中国没有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中国经济能快速增长吗?”、“是不是主义的战争一定会取得胜利呢?”等。有些问题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探索、一种创新,是一种对好奇心的满足。他们正是带着这种好奇心来认识这个世界的。有了这样的问题后,教师就不能只简单地肯定和否定,而要抓住这个契机,不仅要给学生以知识方面的答疑,而且要给学生这一良好的求异思维苗头以鼓励与进一步引导,激发他们永不熄灭的创新欲望。
      二、采用多种形式,培养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
      知识经济时代到来后,创新活动是人们从事的主要活动。既然是创新,就预示着有风险,而且当创新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后,知识创新的难度只能是越来越高,失败的风险也就越来越大。一次创新的成功也许是千百次创新活动受挫的结果,一个人创新活动的成功,也许是成千上万的人创新失败的结果。面对创新路上的困难,人们只有具有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始终不一地坚持创新,才可能最终获得创新的硕果。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历史学科有其独特的优势。如:人类历史上科学技术的重大发明很多都是经过科学家的艰苦劳动和无数次的失败才创造出来的,如“爱迪生发明耐用的导弹炮”、“居里夫妇发现放射性元素――镭”、“莱特兄弟发明的飞机”等。另外,通过讲述无数革命先烈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在经历无数次探索和失败后,中国革命才取得成功等史实都能在学生心灵深处产生震撼,使他们的心灵得到升华,逐步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
      三、挖掘人物特点,培养学生的创造志向和信心
      “学林探路贵深远,无人迹处有奇观”。立志是创造成功的大门,信心是它的立脚点,没有伟大的自信,就注定干不出伟大的事业。只有创造性的工作永葆积极的精神状态才能取得成功,而增加自信心,才能变得更富有创造性。古往今来,许多有作为的人物都具备这种特性,因而我在历史教学中积极挖掘不同人物的不同特点进行分析,必要时对部分内容作适当的补充,这样给学生一种创造性的榜样,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如在讲述伽利略、爱迪生等科学家时,对其基本经历作简要介绍,特别是他们从小立志于科学、立志于为人民献出自己的一份才智。如伽利略十六岁发现了钟摆原理,爱迪生二十一岁取得第一项发明专利。他们成就的取得,主要原因是从小立志于创新,并在此基础上发挥自己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不畏艰险排除万难才取得的。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也是具有创新精神人才大展才华的时代,中学生应具有独创的理想和信心,这样以后才能成为经济大潮的弄潮儿。
      四、提高“三个维度”,培养学生思维
      研究表明,一个创新性活动的过程,要经过分散思维到集中思维,再从集中思维到分散思维,经过多次循环才能完成。所以,既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又要培养学生的集中思维。培养集中思维主要是培养抽象、概括、判断和推理的能力。这里仅讲发散思维的“三个维度”,即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
      1.多角度、多侧面思考,提高思维的流畅性。
      思维的流畅性指对刺激很流畅地作出反应的能力,即单位时间通过的思维量。在教学中应用启发式教法,鼓励学生积极地进行多角度、多侧面的思考,在短时间内寻求尽量多的答案。如教《空前繁荣的春秋战国文化(一)》时,提问:老子、孔子和诸子百家的哪些主张(思想)对你有启迪?每人列举五例以上。学生踊跃举手,回答的内容涉及辩证思想、信息方法、进行方法、深化改革、法制建设、人事制度及人生观、世界观等问题,学生思维活跃、流畅,课堂气氛热烈活泼。
      2.利用假设或变式,训练思维的变通性。
      思维的变通性指对刺激随机应变的能力。在教学中可利用假设或变式,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如教《抗日战争的胜利》一课,将课本中思考题“八年抗日战争,中国人民为什么能够取得最后的胜利?”改为“没有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能否取得最后的胜利?为什么?”,促使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在八年抗战中的作用进行全面的思考、归纳。有的认为没有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就难以取得胜利;有的认为抗战是正义的,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组成部分,最终将取得胜利,但需要借助国际抗日力量,否则中国人民将花费更多的时间,付出更大的代价。这样,既复习了前面的内容,又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3.激发学生的情趣,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思维的独创性,包括学习过程的方法掌握与选择的独特性,思考问题角度与质疑内容的独特性,解决问题方式的独特性,学习结果表达的独特性。
      (1)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
      对现成的科学理论和传统观点提出质疑是创造出新颖、超常成果的途径,也是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需要。试想,如果我们对已有的理论和成果不加任何质疑地全盘接受,人类将永远停滞不前。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例如在学习《三国鼎立》时,对于神机妙算、遇事先知的“智多星”诸葛亮,我认为教材只从正面谈到他的智慧、才能,而历史上的诸葛亮非“不食人间烟火”的超人,他也有许多不足之处。当我这样说以后,同学们立即有了兴趣,各抒己见,有的学生提出了诸葛亮的不聪明之处:①用人多疑,不会招贤;②事无大小,亲自过问;③事无大事,缺少勇气和判断。学生通过积极思考,提出疑问,这一行为本身就蕴含创造思维的火花。为此,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为什么是这样,可不可以那样,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地大胆提出问题,不唯书,不唯上。
      (2)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标新”和“立异”都是一种创新。鼓励学生大胆独立思考,敢于标新立异、反弹琵琶,这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环节。
      首先,要从思想上引导学生,使其正确地认识到任何学者、权威多不可能穷尽真理之长河,任何人多有发现新知识的可能,树立敢于“班门弄斧”、“异想天开”的思想。
      其次,要发扬民主,为独立思考创造条件。现代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即让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知识,这就给了学生标新立异的机会。但学生的标新立异难免伴随着幼稚和错误。对于这些,如果教师简单加以否定,不仅会剥夺学生探索新知的乐趣,而且会使他们变得谨小慎微,疏于思考。事实上,只有犯过“错误”,才能改正错误。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标新立异,一定要加以保护。
      总之,在历史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品质,既有利于提高历史课堂效率,又有助于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
      
      参考文献:
      [1]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一)解读.
      [2]新课程与教师角色转变.
      [3]新课程与学生发展.
      [4]历史教学,2006,(11).

    推荐访问:创新能力 课教学 培养 初中历史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