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中学化学教学中如何正确解决“似是而非”的问题|似是而非

    时间:2019-01-05 03:21:24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碰到一些“似是而非”的a问题,即我们在认识化学知识的同时发现了知识与知识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规律。为帮助学生理解与应用知识,教师应经常总结一些基本规律和方法,起到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但有些知识点存在很大的隐藏性,或者说不一定能遵循一般规律,不能凭空想象或直接从一般规律出发,否则结果将截然不同,我将之定义为“似是而非”。下面就列举一些事例说明。
      例1.将铜片与铝片用金属导线连接,同时浸入浓HNO中,能否构成原电池?若能构成原电池,则正极,负极是。
      错误作答:正极是铜,负极是铝。
      知识规律:学生对原电池的判断和对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一是肯定能构成原电池,二是活泼金属铝作负极。
      隐含陷阱:铝在常温下在浓HNO中发生钝化,不能失电子,而铜可与浓HNO反应,失电子。
      正确作答:正极是铝,负极是铜。
      例2.将镁与铝片用金属导线连接,同时浸入浓NaOH溶液中,能否构成原电池?若能构成原电池,则正极是?摇?摇?摇?摇,负极是?摇?摇?摇?摇。
      错误作答:正极是铝,负极是镁。
      知识规律:学生对原电池的判断和对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一是判断不能构成原电池,认为不能自发地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对铝与氢氧化钠的反应认识不足;二是能构成原电池,活泼金属镁作负极。
      隐含陷阱:镁不与NaOH溶液反应,不能失电子,而铝可与NaOH溶液反应,失电子。
      正确作答:正极是镁,负极是铝。
      以上问题在我们的教学中并不少见,而且这类问题与我们平时所获得的知识或规律有些“似是而非”,学生如果不能在此类问题上得到突破,那么就会在此类问题上产生盲区,不能正确地解决此类问题,也就不能达到学习上所要达到的效果。那么如何在此类问题上让学生获得突破呢?我在教学中作了如下思考和尝试。
      一、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总结和归纳,把尽量多的“似是而非”的问题贮备起来,做到心中有数,在平时的教学中能有备无患。我收集了很多此类问题。如:
      1.金属钠、钾都保存于煤油中,金属锂保存在?摇?摇?摇?摇中。
      2.用石墨电极电解NaCl溶液的离子方程式是:2Cl+2HOCl↑+2OH+H↑;用石墨电极电解MgCl溶液的离子方程式是?摇?摇?摇?摇?摇?摇?摇 ?摇?摇?摇。
      3.将CO通入Ca(ClO)的悬浊液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lO)+CO+HO=CaCO↓+2HClO。将SO通入Ca(ClO)的悬浊液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
      4.CO溶于水生成HCO,CO是酸酐,SiO不溶于水,SiO是不是酸酐?
      5.将Al(SO)溶液蒸发至干,得到Al(OH)固体,若将AlCl溶液蒸发至干,也得到Al(OH)固体吗?
      6.标准状况下,HCl、HBr、SO在标准状况下是气态,则HF、SO在标准状况下也是气态吗?
      7.在恒容容器中时,充入物质的量之比为1∶3的N与H,发生N(g)+3H(g)?葑2NH(g),平衡后,再充入1mol NH,平衡向?摇?摇?摇?摇移动。
      8.C与少量O中燃烧生成CO,在过量O生成CO;那么“S与少量O反应生成SO,与过量O生成SO”对吗?
      9.从试剂瓶中取出的药品一定不能放回原瓶中吗?
      10.HSO与HSO相比,酸性:HSO强HSO,氧化性:浓HSO强于HSO。同理可知:氯元素的四种含氧酸按HClO、HClO、HClO、HClO顺序酸性增强,氧化性也增强吗?
      以上此类问题在我们的教学中还有很多,教师应尽量多归纳总结,丰富“似是而非”的问题贮备库,为教学做好准备。
      二、教师应在平时的教学中让这些“似是而非”的问题经常出现,不能因为问题的“似是而非”而刻意回避,否则只会导致对学生这些问题形成盲区,得不到解决,同时也失去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机会。
      三、教师在面对学生碰到此类问题时,不要急于将问题的正确答案告诉他,不能不允许学生犯错,否则学生不会意识到问题的所在,不会对此类问题有深刻的印象。给学生适当犯错误的机会,学生就会离正确答案更近。如我在教学中碰到了如下例题:
      例3.H能在Cl中燃烧,热化学方程式为H(g)+Cl(g)=2HCl(g),△H=-183.4kJ/mol。则H的燃烧热为?摇?摇?摇?摇。
      错误作答:183.4kJ/mol。
      隐含陷阱:燃烧热是物质与O反应时放出的热量,而不是任何燃烧时所放出的热量。
      四、教师在明确指出学生答案错误的同时,也要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意识到导致自己犯错的原因,从而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与超出非常规范围的思维能力。
      五、教师在分析学生碰到“似是而非”的问题时,一定要分析透切,从原理上让学生理解,并讲清准确答案。不能一点而过,否则学生虽然对自己所犯的错误有所认识,但如果对正确的答案不是很理解的话,自然就是云里雾里,这样也就不能突破,达不到解决此类问题的效果。如我在教学中碰到以下例题:
      例4.已知反应:CO(g)+HO(g)?葑CO(g)+H(g),在1123K时,平衡常数为K=1.0。现将2.0mol CO气体和3.0mol HO(g)混合,并在该温度下达到平衡,再充入2.0mol HO(g),CO(g)的体积分数增大吗?
      错误作答:在恒容时,充入HO,平衡向正方向移动,所以,CO(g)的体积分数增大。
      隐含陷阱:平衡向正方向移动,生成物的体积百分含量不一定增大。
      正解分析:设原平衡时n(CO)=x mol,
      CO(g) +HO(g)?葑CO(g)+H(g)
      第一次起始量/ mol2 3 00
      中间量/molx xxx
      第一次平衡量/mol 2.0-x3.0-xxx
      设容器的体积为V,经推理得,K=[nCO・nH]/[nCO・nHO],代入数据得:
      1.0=
      x=1.2。
      CO的体积分数为24%。
      再充入2.0mol HO(g)。
       CO(g)+HO(g)?葑CO(g)+H(g)
      第二次起始量/ mol0.8 1.8+2.0=3.81.21.2
      中间量/mol y yy y
      第二次平衡量/mol 0.8- y3.8- y 1.2+y1.2+y
      同理计算得:CO的体积分数为19.8%。即CO的体积分数比原平衡小。
      以上为我的一些教学思考和心得,目的是让学生对碰到的“似是而非”的问题有所突破,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推荐访问:似是而非 如何正确 中学化学 解决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