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从马克思《资本论》的视角研究当前经济金融危机] 马克思资本论信用是一种经济上的

    时间:2019-01-02 03:24:16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 对来自华尔街的“金融风暴”,有些学者和有些官员认为,这场危机迟早都会发生。即使不被次级债定价不当的问题引爆,也会因为其他市场领域的问题而被点燃。显然这个归因不能诠释金融危机的根源,是马克思的《资本论》揭开了这个历史之谜。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资本论》经济危机经济过剩
      
      马克思对经济危机的理论阐述从《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开始,通过对剩余价值理论的探索,最后在《资本论》中完成。
      
      一、马克思对经济危机爆发原因和后果的预见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内在于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具体表现为两点:一是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二是资本主义生产具有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当这两种矛盾发展到尖锐的程度,使社会再生产的实现条件遭到严重破坏时,就会出现经济危机。
      
      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形式。迄今为止,经济危机有古典和现代两种表现形式。古典危机的产生流程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两极分化―有效需求不足―生产相对过剩―经济危机―销毁财富、淘汰过剩生产能力―回到起点;当代危机的产生流程是:资本制度的内在矛盾―两极分化―有效需求不足―生产相对过剩―透支消费―违约率上升―经济危机―淘汰过剩生产能力―回到起点。1929年的大危机导致了凯恩斯革命,即政府干预投资和刺激个人消费,实质是推动政府和个人共同消费,以化解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当下应对“次贷危机”采取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国有化等措施与凯恩斯时期采取的措施并没有什么本质不同,甚至成效还有下降。这一切显示,不论是个人还是政府“透支消费”,都不能根治“有效需求不足”。在资本统治的制度框架内,任何举措都不可能根除生产相对过剩危机。正如马克思所言:“一切真正的危机的最根本的原因,总不外乎群众的贫困和他们的有限消费,资本主义生产却不顾这种情况而力图发展生产力。”列宁也曾指出:“危机是什么?是生产过剩,生产的商品不能实现,找不到需求。”可见,经济危机是一种市场销售危机,一种生产全面过剩的危机。当然,经济危机所表现出来的生产过剩,其实质是一种相对过剩,即相对于社会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而言的过剩,而不是社会产品的绝对过剩。
      
      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有关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主要有两点结论。
      (1)导致经济危机的直接原因是生产与市场的矛盾。马克思曾指出:“危机可以简单地归结为供求规律。”在这里,生产即为供给,市场即为需求。恩格斯也曾说:“市场的扩张赶不上生产的扩张,冲突成为不可避免的了。”
      (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恩格斯作过这样的精辟论述:“在危机中社会化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之间的矛盾达到剧烈爆发的地步。经济的冲突达到了极点,生产方式起来反对交换方式,生产力起来反对已经被它超过的生产方式。”对此,斯大林有过一个经典表述:“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的根源和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本身,危机的根源在于生产的社会性和生产成果的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
      
      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一个历史范畴。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经济危机是个历史范畴。根据他的分析,经济危机是特定的生产方式下所产生的历史现象。
      (1)在货币产生之前的物物交换的条件下,买和卖的行为在空间和时间上是同步的,因此,总供给和总需求总是平衡的,没有什么生产过剩的危机。随着货币的产生,经济危机的形式上的可能性也就随之产生。因为货币作为流通手段,使商品的买和卖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分成两次过程,从而产生买与卖脱节,商品有卖不出去的可能。同时货币作为支付手段,会形成支付的连锁关系,一旦有债务人到期不能支付,就会引起连锁反应,使一系列支付关系不能实现,影响整个信用关系和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进行。然而,在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这种危机的可能性并不会很快成为现实。原因是当时占统治地位的是自然经济,商品经济所占比重小,即使发生买卖脱节和信用关系破坏,也只波及小商品生产,影响范围是极其有限的,而且简单商品经济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生产规模小,商品数量有限,供求关系比较稳定,因此不可能引起整个社会经济生活的混乱和危机。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生产过剩危机实际上是一个商品经济范畴,只要存在商品货币关系,就存在着生产过剩危机发生的可能性。
      (2)在马克思看来,当人类社会进入以一般等价物为中介的间接的物与物交换阶段(W-等价物-W)时,特别是当货币进入商品流通领域充当一般等价物(W-G-W)之后,情况就发生了质变。这种以G为媒介而进行的商品流通过程不仅在形式上,而且在实质上不同于直接的产品交换。在这种商品流通过程中,由于G的介入与交换时间和空间的不断扩展,交换内部原有的统一被分裂成买(G-W)和卖(W-G)这两种行为。这两种行为促成使用价值与价值、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物的人格化与人格的物化这四对商品本身内在矛盾的不断运动、发展甚至激化。这些矛盾运动的最终结果必然导致商品流通过程中社会需求与社会供给在空间与时间上出现双重断层,预示着商品流通中可能出现需求与供给的失衡,为经济危机的爆发提供了可能性。
      
      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对我国现阶段影响的分析
      
      来自华尔街的“金融风暴”开始在西方发达国家泛滥,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时下已转化为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并影响到我国。我国现在程度不同地出现了生产过剩,且有时来势汹汹,人们一时很难理解。那么,如何正确看待我国出现的经济过剩现象呢?
      
      1.我们应该认识到,社会主义国家同样存在着出现生产过剩危机的可能性。如同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述:“生产过剩危机是商品经济的范畴,是市场经济的产物。买和卖的分离包含着生产过剩危机的第一种可能性,货币执行支付手段职能时包含着危机的另一种可能性,而市场经济的建立又进一步加大了危机发生的概率。”这就是说,不论是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只要存在着商品货币关系,存在着市场经济体制,就存在着生产过剩危机发生的可能性。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商品货币关系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处于逐步建立和完善之中,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生产相对过剩的市场疲软现象是符合客观规律的。这一现象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已经有了提高,同时也说明我国经济已经受到需求的约束,并且这种需求约束力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而日益加剧。
      
      3.由于社会主义经济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消除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制度根源,因此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不可能发生社会制度所造成的危机。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体制还存在较多缺陷,生产过剩危机的可有性不同程度地转化为现实性是完全可能的。对此,我们无需改变社会制度,只要在社会内部通过发展经济、改革体制、完善政策并加强宏观调控等途径就可以加以解决。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思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VOL3.
      [2]列宁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VOL1.
      [3]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91,VOL2.
      
      (作者系安徽财经大学09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硕士研究生)

    推荐访问:马克思 资本论 视角 金融危机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