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数学课堂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时间:2019-01-01 03:33:47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数学教学必须精心设计数学问题,给学生创设可望、可及且有利于学生建构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认知内驱力,引发学生合理的认知冲突,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下面笔者就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谈一些做法,以期抛砖引玉。
      
      一、创设情境在导入中设问,激发学生兴趣
      
      完美的教学离不开精彩的课堂导入,导入语与演讲的开场白相似,是教师在讲授新课之前,精心设计的一段简练、概括的教学语言。课堂导入的作用是什么?首先是激趣。激发兴趣,培养兴趣。导入语除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起着联系师生情感的作用,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沟通的桥梁。一个精彩的导入,既使学生兴趣盎然,又可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让课堂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其次是稳定学生情绪,调节注意力。好的导入语,可在极短的时间内稳定学生情绪,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尤其是在新课的引入过程中,教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二次开发,精心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同时还要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探究新知识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乐趣,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
      1.温故知新,创设认知情境。
      这是最常用的一种新课引入方式,教师应先复习已经学过的相关知识,并提出新的问题,然后引入新的课题。这不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为学生学习新知识铺路搭桥。教师在引课时应注意抓住新旧知识的某些联系,在提问旧知识时引导学生思考、联想、分析,使学生感受到新知识就是旧知识的引伸和拓展。这样不但使学生复习巩固旧知识,而且可把新知识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由低层次到高层次地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从而有利于用知识的联系来启发思维,促进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消除学生对新知识的恐惧和陌生心理,及时准确地掌握新旧知识的联系,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2.提出趣味性的问题。
      趣味性的知识总能吸引人,特别是中学生,趣味性的内容可引发他们对问题的探究和深层次思考。教学中,我们要根据这一特点,多为学生提供一些数学史上或其他方面有趣的知识,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3.巧设悬念。
      悬念是一种学习心理的强刺激,使学生产生“欲罢不能”的期待情境,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和引发求知动机。
      案例:今天以后的230天是星期几?这样的问题唤起了学生对二项式定理应用的浓厚兴趣。通过在学生的认识冲突中提出问题导入新课,使学生产生“欲知而后快”的期待情境,以激起不断探求的兴趣,唤起学生参与的热情。事实上,现阶段所使用的新教材在每一章的引言部分均有这样的设置,教材还增加了不少与现实联系十分紧密的内容,为数学教师提供了宽广的知识平台,为新课引入的设问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二、在探究过程中设问,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从数学课程及数学学习的特点看,情境化设计愈来愈显示出重要性和必要性。首先,数学的现代发展表明,数学与社会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它渗透于人们生活的多个层面;其次,数学学习的核心是学会用数学去思考,掌握数学的思想方法。数学情境化设计能生动地揭示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并引导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掌握数学思想方法,解决基于某种情境之中的数学问题,从而逐步体会数学的本质。第三,长期以来,特别是在完全以应试为目标的传统教学中,数学教学形成一种定势:过分依赖学科纯形式化的逻辑结构和概念命题系统,知识的逻辑过程完全等同于课堂教学过程,使学生所学的数学与现实分离开来。更为极端的做法是,即使是在学科系统内部的教学,也省去了一些必要的过程,仅就解题的技巧进行强化训练,学生不知道数学知识从哪里来,又能到哪里去。这种状况严重阻碍了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因此,在新知识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精心地设问是关键。
      
      三、案例引入,创设应用情境
      
      数学是科学技术的基础,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数学已在自然科学、行为科学和社会科学等领域广泛应用。“数学应用意识的孕育”,“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并解决相关的问题”等方面的要求在中学数学教学中也越来越处于突出的地位。抽象的书本知识可以在生活背景中找到实际模型。
      
      四、在课堂小结中设问,有助于课后的自主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小结在课堂教学中往往起着提纲挈领,画龙点睛的作用,它通常是本节课的基础知识和思想方法及关键点。如果教师直接小结,哪怕“字字珠玑”,其效果往往是“平平淡淡”。因此,小结时,教师精心设问,有助于学生认清所学知识的本质,理清所学知识的脉络,使知识系统化,同时,更有助于学生课后的主动学习,主动探讨。当前后两节知识内容联系紧密,为了下节课的教学,可提出一些与后一节课有关的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这些问题让学生一方面巩固本节课的知识,另一方面让学生感到似乎是熟悉的,能解决的,但又不太清楚,不能立即解决,从而产生跃跃欲试的感觉。另外,教师也可以在小结时,将问题引向更深处,有助于优生课后的自主学习。
      总之,设问的目的不是“灌水”,而是为学生的思维“点火”。古希腊一位智者说过:“人脑不是一个可以灌注的容器,而是一只可以点燃的火把。”所以,课堂上的设问,教师应该是把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和能力、数学文化发展史中的史料、数学教材中的数学内容等多方面的数学素材有机地结合,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数学“现实真理性”与“模式真理性”的双重价值,这样自然就能点燃学生的“智慧火种”,使学生的思维习惯得以养成,求知的热忱得以激发,学习兴趣得以培养,思维品质、能力得以全面发展,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也就得以大大提高。

    推荐访问:培养学生 课堂教学中 意识 数学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