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中西亲属称谓比较】亲属称谓制度

    时间:2019-01-01 03:26:40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 中国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中国社会是在氏族血缘关系的宗法社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其民族文化中,高度重视血缘关系,强调等级的差异。在汉语中亲属称谓用于非亲属之间是一种很常见的称呼形式。同中国大家庭生活方式恰好相反,西方人偏爱小家庭生活方式。长大后便要各自独立门户,他们很少有三代同堂现象,他们的亲属观念较淡薄。在他们的观念中,一般的亲属与其他人是没什么两样的,因此也就没必要细分是宗族还是外族。正确理解和掌握称谓语的差异有利于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达到预期的效果。
      关键词: 中西方 亲属称谓 亲属观念 比较
      
      在对英汉亲属称谓语进行比较时,我们很容易发现的一点是:汉语亲属称谓系统繁复多样,且直系与旁系、血亲与姻亲、长辈与晚辈、年长与年幼、男性与女性、近亲与远亲等都严加规范,一一区分,其语义功能之细密、描述之精确,令人叹为观止。相比之下,英语亲属称谓则相对贫乏,而且指称宽泛、语义模糊,除区分辈分外,亲疏、内外、长幼、甚至男女性别都可忽略不计。正确理解和掌握称谓语的差异有利于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达到预期的效果。
      
      1.英汉亲属称谓的差异
      
      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在英语中,同辈兄弟姐妹或年龄相仿的亲属之间,一般不用亲属称谓,可直接称呼名字,且可用爱称,例如:John-Johnny,Robert-Rob,Elizabeth-Lizzy/Liz等。在同样情况下,汉语中不仅要用亲属称谓,而且要标明长幼排行。弟妹不能直接以名字称呼兄姐,要在名下附上“哥”、“姐”以示长幼,还要根据排行冠以数字,如:“大哥”、“二姐”等,若用英语称the first elder brother或the second elder sister会使人听起来很刺耳,实不可取。
      (2)英语亲属称谓不分父系、母系,也不分年龄和性别。例如:在英语中指称父母亲的兄弟姐妹的子女的词只有一个:cousin,它对应汉语中的“表哥、表弟、表姐、表妹、堂哥、堂弟、堂姐、堂妹”八个称谓,由此可见汉语称谓重性别、分内外,且长幼有序。在汉语称谓系统中父系和母系亲属被区分开来,而且父系方面的亲属被认为比母系亲属更亲近,有内亲和外亲之分。
      1.1中西亲属称谓语的泛化比较
      中国人在称呼方面有一种历代承传、相沿已久的习俗,即彼此之间没有亲属关系的人,广泛使用表示亲属关系的称谓来互相称呼或自称。这种称呼具有模拟的性质,这种改变了原来的用法的称呼可称为拟亲属称呼,即亲属称谓语的泛化。
      在中国亲属称谓的泛化使用常发生在社交场合,即把亲属之间的称谓用于非亲属之间,甚至用于称呼陌生人,如“李爷爷、王奶奶、张大叔、刘大婶”;同样,“哥、姐、弟、妹、嫂”等都可用于称呼非亲属。
      而美国作为一个移民社会,它的发展史是个人奋斗开拓的历史,人们强调的是个人的独立性、平等性,不论长幼辈分,人人平等,即使是小孩也不会称一位陌生的老人为“老爷爷”。在美国文化中,Grandpa(爷爷),Uncle(叔叔)等亲属称谓一般仅限于亲属之间使用。我们有时见到中国的小学生或中学生非常礼貌地把外国人称作aunt,uncle等时,这些外国人的反映却是困惑不解,甚至反感:“Please call me Mary,not aunt.I’m not your aunt.”在汉语中直呼其名的范围一般限于亲朋好友之间,且限于长辈、上级,对小辈、下级之间或平辈、平级之间,对于长辈,甚至是不熟悉的长辈、上级如果直呼其名,一定会使对方不快。但在美国英语中直呼其名的范围要宽泛得多,随着中西文化交往的增多,我们也逐渐习惯对英美人士的直呼其名,但对社会地位较高或较有威望的西方人士,不能一概照搬,以免显得唐突。
      1.2社交通用称谓
      汉语中的“同志”、“师傅”、“老师”等,英语中的Mr.,Mrs.,Miss+姓和Sir,Madam,Miss等,都是社交中最常用的通用称谓。通用称谓不仅能体现一种语言的文化内涵,而且最能体现社会的发展变化。“同志”一词曾被广泛使用,有政治上一致、地位上平等的内涵,是中国人根深蒂固的求同思维、强烈的集体意识的充分体现。“师傅”、“老师”的广泛使用则是中国人“贬己扬人”的礼貌准则,反映了中国人谦虚好学的民族风格。但改革开放以来,这些称呼语的使用在逐渐减少,而“先生”、“小姐”等国际上通用的社交称呼语则日渐频繁,尤其在服务行业和沿海城市,这一现象反映出社会转型时期传统价值观念受到现代化的冲击。而英语的“Ms”由于在女权运动的影响下,这一不指明妇女婚姻状况的称呼日渐普遍,表明妇女独立意识不断增强。这都说明了称呼语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有所变化。
      
      2.称谓语反映出的中西文化差异
      
      任何一种语言都代表一种文化,由于人类社会文化和思维方式既有共同性又有差异性,因此语言之间也存在着相同与不同之处。这些不同使中国学生讲英语是在语言行为方面存在着大量的语用失误现象。这些失误或者是由于语言的局限,或者是由于对目的语的文化价值模式缺乏足够的认识所造成的。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认知中西文化的异同,在此仅从称谓的角度出发。
      2.1家庭类型及血缘关系的影响
      汉族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家庭伦常关系和亲属关系,因此亲属关系不仅被赋予精确含义,而且数量繁多。在汉语里有堂兄弟、堂姐妹、表兄弟、表姐妹八个专门称谓语,而英语就只用一个cousin概称之。汉语之所以有堂表亲之分,这与中国自古以来“内外有别”的思想是分不开的。汉语中有“三亲六戚”的说法,“三亲”即指“宗亲、外亲、妻亲”。三亲的划分以性别和血缘关系为标准,表明了亲戚关系的远近。其中宗亲是亲属关系的主体部分,上下九族同一祖宗的男性成员都属“宗亲”范围。堂兄弟都是宗亲,是自家人。女性成员则不一样,未出嫁时属宗亲,嫁出去之后是别人家的人了。所以家业传子不传女,祖传绝技也一概不传女儿。对于原来的家庭成员,姑妈、姨妈和舅父的子女都是异性,自然要称为表兄弟、表姐妹。“表”即外之意,表亲即外亲,表亲是客,既然二者之间有这么大的差别,中国人当然不会含糊,得用不同的专名即称谓来定亲疏、别异同。
      同中国大家庭生活方式恰好相反,西方人偏爱小家庭生活方式。长大后便要各自独立门户,他们很少有三代同堂现象,他们的亲属观念较淡薄。在他们的观念中,一般的亲属与其他人是没什么两样的,因此也就没必要细分是宗族还是外族。这样的家庭结构也就决定了他们没必要把堂表亲分开,而使用名目繁多的亲属称谓语。
      2.2礼仪规范与伦理道德的影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服务于传统宗法社会制度的是伦理。伦,是社会等级类别的次序,即辈分;理,即这种等级次序所遵循的规律。伦理支配下的道德准则是“上下有义,贵贱有分,男女有别,父子有亲”。时至今日,“上尊下卑”、“卑己尊人”的思想仍制约着人们的行为,“官本位”、“唯上为是”、“以下敬上”仍很普遍。
      与中国文化形成鲜明对比,西方文化尤其是美国的社会结构基本上是平行的。人们主张自由平等、个性解放,正如美国独立宣言所指出的“人生来平等,造物主赋予了他们与生俱来的权利,即生存、自由、追求幸福的权利”。这使他们在称谓上也主张用平等的称呼――直呼其名。
      2.3社会制度与价值取向的影响
      在中国封建制度下的礼仪强调“卑己尊人”的礼貌原则,由此产生的诸如“卑、敝、鄙、寒”等自谦词和“尊、令、贵”等敬他词不胜枚举。这种压抑的社会制度导致在价值评判上的自我价值低抑,在交际时尽量表现谦卑恭顺。现在,社会的发展使这类敬谦词的使用大为减少,多用于书面文体中。同时,在崇儒的封建制度下,通称中称“先生”、“学生”的也较多;而近代的“同仁”、“同志”则在特殊的历史阶段反映出其独特的政治色彩。随着中西交流的频繁化,“先生”、“小姐”、“夫人”乃至忽略年龄而称呼女性为“女士”的做法也广为接受。这反映出随着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的变化,语言也产生相应的变化。
      而在英美国家,私有制一直在社会制度中起领导作用,人们强调个人形象,自我表现和自我肯定。早在15到16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中就树起了人文主义的思想旗帜。17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及美国的南北战争、西进运动和整个资本主义的发展,都促进了以私有制为核心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也巩固了资产阶级思想的领导地位。人们在价值取向上注重个人主义,注重个人价值在自由竞争中的体现,强调自我独立精神,淡薄亲族观念。所以,西方人在语言交际中少用谦语、敬语。它与汉文化的价值取向截然不同,从英语称谓的通称、姓名泛化中可见一斑。
      
      3.结语
      
      称谓语是一个很重要的社会语言学问题,它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它告诉我们不同的人的身份、地位、职业、职务,以及所属文化范围的各方面信息。反映了不同国家、民族的风俗习惯、礼仪规范、伦理道德等文化差异。正确理解和掌握称谓语有利于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达到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新.翻译与文化知识.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院,2000.1.
      [2]曾剑平.翻译与文化取向.江西社会科学,2001.12.
      [3]曾冬梅.翻译与文化内涵.邵阳学院院报,2003.3.

    推荐访问:称谓 亲属 中西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