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文心雕龙经典名言30句 [浅述《文心雕龙》的写作思想]

    时间:2018-12-27 03:30:46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 作为一部博大精深的文艺理论著作,《文心雕龙》又是一部完整的文章写作理论读物,本文试图从《文心雕龙》中汲取有生命力的理论养分,结合当今作文教学的实际,探索改进作文教学的具体途径,以期提高学生写作的质量,让学生具有较好的读写技巧,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关键词: 《文心雕龙》 写作 教学
      
      一、写作的主体建构
      
      写作是人类所特有的创造性精神活动,写作者是写作活动的主体。因此,建构一个完善、和谐发展的写作主体是提高写作水平的根本途径。
      (一)感物吟志,增长才学。
      刘勰说:“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明诗》)。人有感而发是很自然的事。人的情感来源于客观事物的影响。情与物是构成一切文学艺术的两个最基本的要素。因此,“文”产生于客观存在的物。教师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首先要让他们学会感物、学会观察、体验客观事物。感物首先要深入生活,要善于观察、体验。著名的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说:“写文章不是生活的点缀和装饰,而是生活的本身。”刘勰在《议对》里说:“又郊祀必洞于礼,戎事必练于兵,佃谷先晓于农,断讼务精于律……”这就指出作者要进行创作必须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知识。因此,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应开展生活化的写作训练活动,也就是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刻透彻地认识生活、认识社会,采用新颖独特的视角,运用精巧的构思方法和灵活丰富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生活化写作的关键是让生活成为学生写作的源泉,由生活驱动学生的写作学习。
      (二)志足言文,加强修养。
      孔子说:“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论语・宪问》)。孔子认为写作者必须首先具备高度的道德修养和政治修养,然后才谈得上言辞、文艺。刘勰继承并发扬了这种思想。他在《征圣》篇提到“政化贵文”、“事迹贵文”、“修身贵文”、“志足而言文”,提出了写作者要加强品德修养,做到文质兼备、文行统一的观点。思想品格与作品格调、价值取向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说惟有切实加强写作者的思想品格修养,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其写作水平,使其创作出格调高雅的作品来。因此,教师要在“授知”的同时“育人”,在教学生“作文”的同时教学生“做人”。教师应教育学生要“为情造文”(《情采》),说真话,求真知,探真理,做真人,使学生在提高写作水平的同时思想品格得以提升。
      (三、)晓术通变,创异出新。
      完善、和谐的写作主体的建构除了要求写作者应具有广博的才学知识、高尚的思想品德外,还要求写作者应善于继承与创新、掌握写作规律,逐步形成独特的写作风格。刘勰强调掌握写作技法是重要和必要的。刘勰以下棋为喻说:“执术驭篇,似善弈之穷数”(《总术》)。如果“弃术任心”,随心所欲地乱写,就像赌博的人碰运气一样,即使能获得成功,终归也是写不出好文章的。他认为这种人在创作中“虽前驱有功,而后援难继,少既无以相接,多亦不知所删,乃多少之并惑,何妍蚩之能制乎?”(《总术》),不懂写作规律和方法,连篇幅的繁简都不知如何处理,又怎能写出好文章呢?所以他强调“才之能通,必姿晓术”(《总术》)要精通写作必须依赖写作技巧的通晓。但也不能把这些写作技巧、方法看作是一成不变的、僵死的公式。他反对写作者亦步亦趋、按图索骥,强调创作要有通有变。那么,写作者怎样从“通”中求“变”,“变”而又不失其“通”呢?对此刘勰提出了“凭情以会通,负全以通变”的原则。教师学习和掌握这一原则对指导学生如何处理写作中的继承与创新是大有裨益的。
      
      二、写作的艺术构思
      
      创作构思是写作者有了生活感受和创作激情后,进入创作过程的关键阶段。孕育艺术形象、明确文章的主题、开掘文章的题材、选择恰当的艺术表现手法等等,都是这个阶段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写作构思的好坏对于创作的成败优劣,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神与物游,训练思维。
      刘勰在《文心雕龙》的《神思》篇中提出了“神与物游”的著名观点。他对创作构思中的想象活动的论述特别深刻、富有创见,既体现了写作者的创作思维的特点,又符合文字创作的规律。刘勰认为想象能使作者“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神思》)。借助想象,写作者不仅能反映他所接触到的有限空间,而且可以“悄焉动容,视通万里”(《神思》),使人的认识超脱经验和现实的局限,因此,在文章的构思阶段的写作教学中应以激活想象、激发灵感为重点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训练学生的思维。
      (二)熔裁选料,确立主题。
      在写作艺术的构思阶段,确立主题并根据主题的需要选择材料是极其重要的工作。《文心雕龙》的《熔裁》篇说:“规范本体谓之熔,剪截浮辞谓之裁。”这里的“熔”就是“炼意”,“炼意”即是提炼文章的主题的优劣。衡量一篇文章的优劣最重要的依据就是主题。关于主题的确立,刘勰提出了“三准”理论可供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借鉴。1.“情理设位”的观点:“情理设位”是指写作者要根据他要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来确定文章的主题。刘勰认为文章的主题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应物斯感”(《明诗》)的产物。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捕捉主题时要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督促学生勤于思考,只有思想深刻了,主题才能有深度,才会有创意。2.“酌事以取类”的观点:“酌事以取类”是指写作者斟酌选择事例来说明问题时,要选取类似的、与文章内容贴切的材料、典故来表现主题。选择的材料服务于主题,能使作品的主题充实、丰富、深化。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选材时要遵循“酌事以取类”的原则。3.“撮辞以举要”的观点:“撮辞以举要”就是要选择最恰当的语言包括精彩动人的警句、名句来突出重点,表现主题。在创作中,任何主题材料都要通过语言来表达。主题内容确定了就会产生适当的表现形式,有了合适的表现形式,主题内容也就能够清楚表达。
      (三)附辞会义,结构布局。
      结构在写作中指文章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的内在联系和外部形式的统一。把各个部分、各种要素连接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并使它真实而鲜明地表现出来,是结构布局的中心使命。刘勰在《附会》篇里专门论述的就是文章的会合和文辞的安排,即结构布局。“附会”就是“附辞会义”的简称,“会义”是把文意会合成一个整体。“附辞”是文辞密切结合内容来安排。关于附会在写作中的重要性,刘勰指出:“附会巧拙,相去远哉。善附者,异者如肝胆;拙会者,同音如胡越”(《附会》)。这说明作者附辞会义的能力直接影响文章的表达效果。
      
      三、写作的语言运用
      
      语言是人类最主要的交际工具。它同思维有密切的联系,是人类表达思想的手段,也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信息载体。刘勰认为:“文字乃言语之体,而文章乃宅宇也”(《练字》)。这是说语言文字是文章的基本要素,不论多么深刻的主题、精当的材料、巧妙的结构,最终都要通过语言表达出来。
      (一)情信辞巧,培养语言素养。
      刘勰提出文章要“情信辞巧”(《情采》),不但要求文章必须抒发作者的感情,而且要求语言鲜活精美。刘勰把“情”的表达和“辞”的运用视为文学创作的两个基本环节。他说:“万趣会文,不离情辞”(《熔裁》),“文采所以饰言,而辩丽本于情性”(《情采》)。“情”是构成文学艺术的基本要素,也是决定作品质量的主要成分。文学作品的最终目的是抒情言志。咏歌其志、抒发其情,是文学创作的特质。因此,抒情便成为极其重要的写作技巧。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描绘事物的形象,在文字上用心琢磨,然后组织辞句写在纸上,其之所以能够光辉灿烂,就是因为文采茂盛的缘故。因此,教师应让学生懂得文章真情的抒发可以通过用词、造句、语气等修辞手段表达出来。
      (二)衔华佩实,正确运用语言。
      刘勰说:“夫山木为良匠所度,经书为文土所择,木美而定斧于斤,事美而制于刀笔”(《事类》)。当一个作家有了独创的艺术构思、精巧的命意谋篇,作品的成功与否,就看语言艺术运用如何了。要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必须能在艺术表现上成功地运用语言。刘勰在《辩骚》中提出了创作中语言的运用基本原则:“酌奇而不失其真,玩华而不坠其实。”斟酌辞采用它的奇诞而能保持雅正,玩味体会它的华辞而不忘记实意,才能写出衔华佩实的佳作。中学语文教学也提出了运用语言的“八字基本要求”即“规范、简明、连贯、得体”。
      
      四、写作的文章修改的原则
      
      修改文章是整个写作进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刘勰在《指瑕》篇中道:“古来文才,异世争驱,或逸才以爽迅,或精思以纤密,而虑动难圆,鲜无瑕病。”许多大作家尽管才华超逸,思想精细,但酝酿思考也极难周到、全面,很少没有毛病的。由此可见,任何作品不经修改总有遗憾、缺陷。
      刘勰认为写文章,搞创作,要反复修改,不断斧削。他在《熔裁》篇中指出要“剪裁浮词”以便写出“义味腾跃而生,辞气丛杂而至”(《总术》)内容充实、文辞精美的作品。但修改文章并不是完全由我们想怎样改就怎样改的,如果这样修改,只会越改越糟。因此,在修改过程中要把握以下原则:
      (一)修改要服从整体需要。
      文章修改时要从文章整体来考虑,要根据主题表现的需要,斟酌修改内容的范围。符合主题表达需要的,该删的要删,该增的要增,该调整的要调整。刘勰认为在修改文章时,首先应“宜正体制,必以情志为神明”(《附会》),要提纲挈领,抓住中心。然后,围绕主题来“疏条布叶”(《附会》),对文章各部分的内容进行修改,使文章内容能够“扶阳而出条,顺阴而藏迹”(《附会》)。
      (二)修改文章要适度。
      所谓“度”,即是修改文章的限度。修改的限度是以不损害文章本意为原则。关于把握文章修改的适度的准则,刘勰的《熔裁》篇中有阐述,那就是“谓繁与略,随分所好”、“善删者字去而留意,善敷者辞殊而义显”。刘勰认为创作过程中,对作品要反复推敲,认真修改,什么该删?什么该增?主要根据内容的要求和作者的风格特点而定,“善删”的人能够简化字句而保留文意;“善敷”的人能够运用丰富的言辞,使文意更为明显。但无论是“两句敷为一章”,或“一章删成两句”(《熔裁》)都要有利于加强作品内容的表达。刘勰的这一准则对诊治中学生在修改过程常犯的以上两种删增不当的错误是极具意义的。
      (三)修改要精益求精。
      精益求精是说,对文章组成的各方面,从文章的四要素到标点符号都要仔细斟酌。许多著名作家都是本着这种精神才写出优秀的作品来的。刘勰非常重视语言文字的选择和锤炼。他认为“缀字属篇,必须练择”(《练字》),把字连缀起来写文章,必须锤炼和选择。因而,他专门写了《练字》篇谈这个问题。他所说的“练”包含有选择和锤炼两个意思,就是说在创作中,每个字都要认真选择,反复推敲,要做到准确、生动、精练、明白。可见,反复修改是我们学习写文章的必要方法,是写好文章的重要保证。
      
      (作者系宁夏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6级研究生)

    推荐访问:文心雕龙 写作 思想 浅述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