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新教育理念 五种典型心理效应对新教育理念的诠释

    时间:2018-12-26 03:44:00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 马太效应、南风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霍布森选择效应和霍桑效应是在生活和工作等诸多领域中广泛存在的五种典型心理效应,但在新的教育理念中如何正确理解和应用这五种心理效应,如何使这五种心理效应为新的教育理念服务,从而更好更深地理解新的教育理念,并按教育和心理规律为教学服务,正是本文希望所在。
      关键词: 心理效应 新教育理念 诠释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新的教学观、学习观、师生观逐步深入人心。而从一些典型的心理效应对新教育理念进行认识,则更有利于加强我们从事新课程改革的深刻性和自觉性。
      
      一、马太效应
      
      《新约・马太福音》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国王远行前,交给三个仆人每人一锭银子,吩咐他们:“你们去做生意,等我回来时,再来见我。”国王回来时,第一个仆人说:“主人,你交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十锭。”于是国王奖励了他十座城邑。第二个仆人报告说:“主人,你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五锭。”于是国王便奖励了他五座城邑。第三个仆人报告说:“主人,你给我的一锭银子,我一直包在手巾里存着,我怕丢失,一直没有拿出来。”于是国王命令将第三个仆人的那锭银子赏给第一个仆人,并且说:“凡是少的,就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凡是多的,还要给他,叫他多多益善。”――这就是“马太效应”的源起。
      1973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默顿用这个故事来概括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对已有相当声誉的科学家做出的科学贡献给予的荣誉越来越多,而对那些未出名的科学家则不承认他们的成绩。”默顿将这种社会心理现象命名为“马太效应”。社会经济领域中的“马太效应”则更加明显:越是资本雄厚声名显赫的企业越容易生存。在传统教育中,越是优秀的学生越受关注也越发优秀,而越是后进的学生越受忽视越发破罐破摔。新教育理念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精英教育”相比则大不相同: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之前的教育理念是要求学校培养精英和领袖,而当今社会,人文关怀深入人心,要求每一个人都能成为成功者,教育面前人人平等,社会建设要求人人参与,每一个人的潜能都要得到激发,从而为社会大家庭的建设服务。一言以蔽之,就是要求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
      因此,“马太效应”启示我们:新的教育理念要求学校教育培养的不是几个优等生,而是“每一个孩子都是成功者”、“尊重每一个孩子的个性、关注每一个孩子的成长”;要求“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具有完美人格的公民”。要给予每个孩子平等的关注,要避免过去那种两极分化的教育结果。事实上,大多数教育工作者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都有这样的感觉:每个孩子的个性、智力和性格确有差异,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在某些方面可以成功地发挥,但多数教师往往把最大的关爱甚至教育资源只给予了极少数自己偏爱和大家都喜欢的“尖子生”,在不自觉中使得学优生更优、学困生更差。“马太效应”的提出,要求我们在教育实践中从点滴和细节做起,争取一碗水端平,给每个孩子适当的关注,使他们不致于输在起跑线上,要让他们每个人都有成功的体验,这也正是“没有不成功的孩子,只有不成功的教育”的深意所在。
      
      二、南风效应
      
      “南风效应”出自法国作家拉封丹的一则寓言:北风和南风比威力高下,看谁有办法使行人把大衣脱掉,北风不假思索地刮起了凛冽狂风,结果行人的大衣没被刮掉,反而使行人为了御寒把大衣裹得更紧;而南风的徐徐暖风却使行人在不知不觉中解开衣扣脱下了外套。南风获得了胜利。
      “南风效应”是对传统教育中师生对立关系的批判。新教育理念要求我们处理师生关系时对学生的人格给予朋友式的尊重和相应的人文关怀,这样才有利于师生在教学中团结奋进,拧成一股绳,朝着共同的目标前进。
      许多家长和教师在教育和教学中都有这种感慨:现在的孩子个性太强、逆反心理太大,你说东,他偏往西。那么,我们在改变孩子之前,先改变一下自己的教育和教学方式。笔者在从事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十几年中,发现充满关爱和期待的鼓励远比生硬甚至刻薄的批评有效得多。孩子是不可能不走弯路和犯错误的,关键取决于我们的引导方式,一个真正受到关爱、尊重和帮助的孩子是不可能成为你的对立面的。因此,有人主张“大拇指”教育:只要一发现孩子做得正确时就给予及时而恰当的肯定和鼓励,随时为他们的良好表现竖起你的大拇指。一个在鼓励和赞赏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是比那些在批评和谴责中长大的孩子更有自信心从而更容易取得成功。“南风效应”正是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给予孩子真诚的关爱吧,包括在他们犯错和受伤的时候。有人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我认为这是一句至理名言。那么,在让我们的孩子养成良好习惯之前,就让我们自己首先养成给孩子鼓励和赞扬的习惯吧。
      
      三、皮格马利翁效应
      
      皮格马利翁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一个人物,据说远古时候,塞浦路斯的一位王子皮格马利翁十分喜爱雕塑。一天,他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美女的形象,爱不释手,每天以深情的目光观赏不止。看着看着,美女竟活了。这是一则神话,但心理学家却从中得到了很大的启发,把教师对学生的爱、关怀和期望在教育效果上所产生的良好作用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贾可布森到一个学校做了一个实验:他们提供给学校一些学生名单,并告诉有关教师,说他们通过一项测试发现名单上的学生是天才,只不过尚未在学习中表现出来。其实,这是从学生的名单中随意抽取出来的几个人。有趣的是,在学年末的测试中,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的确比其它学生高出很多。研究者认为,这就是由于教师期望的影响。由于教师认为这个学生是天才,因而给予他更大的期望,在上课时给予他更多的关注,通过各种方式向他传达“你很优秀”的信息,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因而产生一种激励作用,学习时加倍努力,自然取得了好成绩。“皮格马利翁效应”启示我们,切不可随意给学生贴上“不良学生”的标签,从而使学生对自己失去信心,最终真的成为“不良学生”,相反,我们要相信每一个学生的潜力,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天才,这也正是新的教育理念的要求。正所谓:“没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好的教育。”甚至可以这样说,不是孩子不好,是你希望他不好,他才真正成了一个“不好”的孩子。――“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启示从相反的方向不正是说明了这一点吗?
      
      四、霍布森选择效应
      
      1631年,英国剑桥商人霍布森贩马时,把马匹放出来供顾客挑选,但附加了一个条件,即只许挑选最靠近门边的那匹马,显然,加上这个条件实际上就等于不让挑选。对这种没有选择余地的所谓“选择”,后人讥讽为“霍布森选择效应”。
      如果让学生陷入“霍布森选择效应”的困境,就不可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才能,也不可能充分挖掘出学生的潜力,更谈不上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了。新教育理念十分强调让学生“学会创造”、“学会创新”,作为教师,就应该给学生提供激发创新思维的宽松环境,给学生以多重选择的机会,讲求民主的、平等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艺术。
      长期以来,传统的教育观念总是禁锢着我们,让我们希望所有的孩子都像一个模子里脱出来的一样,从而使我们产生定向思维:认为答案只有一个,否则就是大逆不道,就是错误。好在现在基础教育的课本已经在许多方面纠正了这种错误。我在辅导孩子的小学作业时,就不只一次惊喜地发现:各科教材已经在这方面取得很大成绩,几乎每一课都有拓展创新的题目,而且答案往往不止一个。曾有一位家长在辅导孩子用“活泼”造句时,孩子是这样写的:鱼儿在水中游,鱼很活泼。然后又写了另一个句子:鱼儿游过水面,水很活泼。家长虽然认为后一个句子更有创意,却不敢让孩子用后面一句做答,因为那样做的话,就会被老师判为错误。“霍布森选择效应”在今天的教育理念下是被摒弃的思维方式,只有让我们的鱼儿和水都活泼起来,才能创造出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
      
      五、霍桑效应
      
      在美国芝加哥郊外的霍桑工厂是一个制造电话交换机的工厂,有较完善的娱乐设施、医疗制度和养老金制度等,但工人们仍愤愤不平,生产状况也很不理想。后来,由哈佛大学教授、心理学专家梅奥带领的课题组专门对其进行了长期的实验和研究,在各个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用时长达十多年,这就是著名的“霍桑试验”。在长期的研究过程中,专家们找工人个别谈话两万余人次,并规定在谈话过程中,要耐心倾听工人对厂方的各种意见和不满。“谈话试验”使工人们的不满情绪得到了充分的渲泄,从而使工人们心情舒畅,干劲倍增,在没有更多改变福利待遇的情况下,霍桑工厂的产值却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心理学家把这种奇妙的现象称之为“霍桑效应”。
      “霍桑效应”给我们的启示也正是新教育理念对教师的要求: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和引路人,要真心做学生的朋友,而绝不能像传统教育那样拿架子,做出高人一等、以师压人的架势,成为学生成长的对立面。而一个成功的教师,一定是善于倾听学生心声的“好听众”,既是学生成长的良师,更是学生成长的益友,在共同的目标下,与学生一起健康成长。学会倾听,也就学会了对孩子和学生的尊重,一个不善于倾听的人,是不懂得尊重别人的人,自然也不会受到他人的尊重,更不要说得到孩子和学生的配合和爱戴了。听,有时比说更重要。这也正是“霍桑效应”给予我们的另一个重要启示,并从另一个角度诠释了新教育理念所要求的人文关怀和尊重。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陈建翔,王松涛.新教育:为学习服务[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3]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电化教育研究,1997.3.
      [4]叶澜.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J].教育研究,2002.10.
      [5]陈琦.教育心理学的基本问题――关于建构主义理论[J].教师视窗.
      [6]李镇西.共享:课堂师生关系新境界[J].课程教材教法,2002.11.

    推荐访问:五种 诠释 教育理念 效应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