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新课程形势下高中历史教学的思考】高中历史新课程培训心得

    时间:2018-12-26 03:43:48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 本文作者从历史课堂教学和历史教学问题设计两方面,就如何体现新课程理念谈谈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关键词: 新课程 历史教学 思考      历史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根本,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改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一个值得永远重视的课题。新课程理念不应只停留在口头,而应是自觉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去。
      
      一、历史课堂教学要以落实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为中心
      
      从一定意义上说,课程改革的核心在课堂,课程实施的关键在教师。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观念,重新认识课堂教学的过程,以新的课程观为指导,创建新的课堂教学实践。为此,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做到:
      1.要充分体现历史学科所特有的教育功能。传统的历史教学目标比较侧重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培养目标,而忽视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这违背了历史教育的本义和落脚点。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历史使命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既有能力的训练,也有对史学方法的了解和运用,更有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体验与培养”。从中可以看出,对学生思想和态度的培养将成为我们历史教育的核心目标。基于此,在历史教学中,要将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视为全面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载体,要充分考虑和渗透对学生世界观的引导,增强学生对历史规律的感悟和对历史情感的体验,不能再将对学生历史意识、人文素养的培养视为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附庸了。
      2.要依据《历史课程标准》,充分利用广域的课程资源,丰富历史课堂教学。在传统的历史教学过程中,我们选择教学内容的依据主要是教科书和考试大纲,这种资源是狭小、封闭、不全面的,其结果必然导致我们全部的教学活动都围绕着“教科书”和研究考试大纲而展开,这是无法促进学生全面和可持续发展的。《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改变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要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在这种背景下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应该由围绕教科书和大纲向依据《历史课程标准》转变,将注意力放到《历史课程标准》中,强化新课程标准的指导功能。同时,要充分利用各种有效的课程资源,以丰富充实历史课堂,除历史教科书外,其他诸如各种参考书和辅导资料、史籍、遗址以及通过多媒体手段获得的资料等都应该成为我们进行教学的有益资源。
      3.历史教学要注重知识的“综合”与“整体”意识。《历史课程标准》中知识点是以“专题”的形式呈现的,历史教学理应充分考虑按照“纵向综合”的形式进行组织安排,但绝不能以此忽视知识点之间的“横向联系”,否则就会造成知识点的“割裂”,也无法从“编年”或“国别”的角度综合认识历史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考虑在一个大的“主题背景”下,将相关的知识进行“纵向串联”,同时,也要注意知识的横向迁移,并将历史课程与其他课程内容进行联系,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
      
      二、历史教学问题的设计要遵循“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理念
      
       《历史课程标准》提出要多视角、多层次地满足学生学习历史的需求,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高中历史教学问题的设计要立足于学生的差异实际,呈现出层次性的特征,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差异性发展需求。传统的对学生整齐划一的要求是无法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发展需求的。这要求教师在设计历史教学问题时尊重学生存在的客观差异,眼睛里不仅要有学生,更要有不同的学生,重视他们的差异性和特殊性,满足他们的不同发展需求。促进学生的发展并不是让每个学生的每个方面都按照统一的规格平均发展,搞“一刀切”、“齐步走”,而是允许学生在发展程度和素质结构上存在差别,这是人本主义教学观的具体体现。重视学生的差异,为每个学生提供并创造获取成功的条件和机会是我们追求的理想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在设计历史教学问题时应该做到:
      1.问题设问的层次性、梯度性要明显。我们倡导围绕一个主题设置多个层次、不同的问题,尽量增加主观题的数量和层次。这样不至于导致学生回答问题中的两极分化,能够适应不同学生的不同实际发展状况,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在各自“最近发展区”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2.问题设计要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毋庸讳言,我们传统的历史教学过于强调了学生的认知性目标,比较重视学生对史实掌握的程度和对现有结论的理解程度,而漠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教学问题设计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要改变对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单一性”考查,重视对学生“三维目标”的考查。即:要实现知识与能力的统一、过程与方法的统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一。在充分考虑、尊重学生现有历史史实和生活实际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运用科学的方法和严谨的逻辑过程予以论证。考查的重点不是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水平,而是在新情境下获得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与方法以及从中获得的情感体验,这种考查关注的不是学生目前的状况,而是对学生未来和终身发展所具有的基本能力和素质的全面考查。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本人在讲述《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时,围绕“内阁制的设立”这个知识点,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试图实现上述的教学理念。具体内容如下:
      展示材料:
      材料一: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揽审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以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更拟;再不符意,谯让随之矣。政阁臣无不惴惴惧者。
      ――摘自《皇明大政记》
      材料二:入阁办事者,职在批答,犹开府之书记也,其事既轻,而批答之意,又必自授之西后拟之。可谓有其实乎!吾以谓有宰相之实者,今之宫权(宦官)也。
      阅读材料,结合课本知识:
      ①学生探讨:内阁有何权力?与丞相的地位与权力相比有何不同?
      (学生结合课本和材料能归纳出来,但须教师整理。)
      ②进一步探讨:内阁的设立带来什么弊端?
      (学生结合课本和材料能归纳出来。)
      ③课外延伸:说说你所了解的有关明朝宦官专权的人物和史实?
      (学生可从语文知识和课外阅读中讲到魏忠贤和东林党等史实。)
      ④思考:内阁制的设立反映了什么时代特征?
      (学生可扩展探讨,如反映了明朝专制统治加强,政治制度的逐步成熟,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等。)
      历史新课程的理念和目标已为广大教师所熟知,然而其间的困惑还是不少。一是观念改变的阵痛。我们都知道观念转变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但是要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实现这个转变却不是容易的。抛弃那些已经习以为常、驾轻就熟的方式和方法,其间必然会有迷茫,还会有痛苦。二是新的范式有待构建。目前,课改还没有形成一个比较成熟、稳定、可操作的模式。只要我们在新理念的熏陶下勇于实践、勤于反思,课堂教学肯定会更加鲜活生动,历史课改之花必将竞相怒放。

    推荐访问:新课程 历史教学 思考 高中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