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学生区域地理认知结构的构建】 认知构建

    时间:2018-12-26 03:41:47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 本文指出,教师应着重从认知结构的内涵、构建认知结构的重要性、构建认知结构的策略等三个角度探讨学生区域地理认知结构的构建。   关键词: 区域地理 认知结构 构建
      
      一、区域地理认知结构的内涵
      
      区域地理认知结构是指学生头脑里的区域地理知识结构,也就是区域地理知识结构通过内化在学习者头脑中所形成的观念的内容和组织。[1]
      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区域地理认知结构的内涵。第一,区域地理的知识结构。它主要由区域的地理位置与范围、区域的地理特征、区域的地理差异与联系等三个基本模块组成。第二,内化的含义。内化是指知识结构通过感觉、知觉、想象、思维等形式转化为学习者头脑中的认知结构的思维过程,其中思维是内化的核心。第三,区域地理认知结构的性质。区域地理认知结构是观念的内容和组织,是一种认知模式、思维模式。
      
      二、构建区域地理认知结构的重要性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对知识的建构是以原有认知结构为基础的,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是学生进行认知建构学习的必要条件。[1]原有认知结构作为知识建构的条件、基础或背景,在学习者的知识建构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学生能否主动建构良好的认知结构,在一定意义上取决于原有认知结构是否优化并被激活。教学实践证明,不正确的认知结构或认知结构不完善、不合理,是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树立以学生的认知结构为中心的观念,利用多种方法和策略,帮助学生形成优化的认知结构。
      
      三、良好区域地理认知结构的特征
      
      1.原有知识的可利用性。
      奥苏伯尔认为,原有知识的可利用性是影响新的学习和迁移的最重要因素,也是最重要的认知结构变量。学习新的知识时,如果原有知识结构中能找到适当的可以用于同化新知识的原有知识,那么认知结构就具有原有知识的可利用性;反之,则缺乏原有知识的可利用性。
      2.原有知识的稳定性。
      原有知识掌握越扎实,越容易促进新知识的学习。反之,原有知识点无法顺利再现,则新知识的学习失去比较对象,更为重要的是无法获取原有学习思路与方法的引导而给新知识的学习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在构建区域地理认知结构时,必须熟悉学生原有知识的掌握程度,并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增强学生对原有知识的掌握。
      3.新旧知识的可辨别性。
      新旧知识的可辨别性是指利用旧知识同化新知识时,学习者意识到旧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异同点。它是建立在原有知识巩固性的基础之上对知识深入理解并形成比较系统完善的知识结构的结果,也是高质量的教学过程中加深知识理解的重要途径。例如,对天气和气候的学习。气候对于先接触到的天气而言就是新知识,学生如果能够熟练地指出天气与气候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就说明学生对天气和气候形成了比较系统完善的认知结构。
      
      四、建构良好区域地理认知结构的原则
      
      1.整体性原则。
      奥苏伯尔指出,学生的认知结构是从教材的知识结构中转化出来的。那么要使区域地理认知结构更加稳固,就必须建构完善的区域地理知识体系,把握区域地理知识的来龙去脉。如区域地理差异的比较,是建立在区域地理特征基础之上的,而区域地理特征又是建立在对地理概念进行分析与综合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学习区域地理差异,就不能离开地理概念、特征而空洞地谈区域的差异。
      2.相互转化原则。
      区域地理的学习过程实质是对区域地理进行认知的过程。学生掌握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以及相互转化,能较好地用更高层次的思维来理解区域地理特征以及不同区域之间的地理差异,对形成良好的区域地理认知结构有积极作用。例如,对亚洲季风气候显著特点的学习,首先通过气温、降水等资料描述亚洲季风气候显著这一特点,然后从地理位置、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等角度分析这一特点的形成原因,就可以构建分析气候特点和形成原因的认知结构。
      3.层次递进原则。
      区域地理知识是按其自身发展规律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逐层递进发展和完善起来的。建构学生的区域地理认知结构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合理的知识链、能力链,进行归纳,区别其异同,使知识更加条理化、脉络化。例如,亚洲的自然环境特征,先从和另外六个大洲在面积、所跨越的经纬度、东西方向的距离相比较概括出“世界第一大洲”的地理特征,再通过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的学习,认知“中部高四周低以及地形复杂多样”的地理特征,然后根据亚洲气候图及相应城市气候学习,指出“气候复杂多样、大陆性气候面积广大、季风气候显著”的特征,综合亚洲的组成范围、地形、气候等方面的地理特征获得亚洲在自然环境方面的主要特征。
      
      五、建构良好区域地理认知结构的实施策略
      
      1.在教学中树立以认知结构为中心的教学观念。
      按照认知结构学习理论的观点,教学应该有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变更和形成,即打破原有知识结构并形成更为优良的认知结构。不明确新的认知结构,课堂教学效果就会大大降低。因此,在教学中应以学生认知结构为中心,围绕此中心开展教学工作。
      2.突出区域地理思想方法的教学。
      能把学得的内容迁移到新情境中去是新课程改革中关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重要体现。知识的应用范围与知识的概括程度成正比。区域地理思想方法是区域地理中的一般性的原理,有高度的概括性,有助于学习的迁移。因此,要发展学生良好的区域地理认知结构,必须突出区域地理思想方法的教学,帮助学生建构思想方法层次上的区域地理观念。如学习亚洲人口这部分内容时,就不能局限于亚洲人口的多少和主要分布,而应该着重培养学生对此问题的思想方法,即有哪些特点―为何会有这些特点―这样的人口特点会带来哪些问题―采取哪些措施解决人口问题。
      3.引发认知冲突,优化区域地理认知结构。
      在改善、优化区域地理认知结构的过程中,认知冲突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外界的人为因素,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学生的关注,能调动学生的认知内驱力,促进学生优化区域地理认知结构。如学习日本火山、地震特点时,向学生展示这样一则材料:日本陆地面积仅占世界陆地面积的1/400,火山数量却占世界火山总数的10%;在日本,每年能感觉到的地震有1500多次,平均每天大约感觉到3次地震。学生就会思考那么小面积的日本为什么火山和地震多,这样就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认知内驱力。
      4.优化课堂结构,实现学生知识结构向认知结构的转化。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发生脱节,就会产生新知识不能纳入到主体认识结构中的现象,导致学习上的困难。这时就要切实做好新旧地理知识的衔接工作。教师要切实了解学生知识掌握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解决问题,促进学生新旧知识的同化与顺应。例如,在学习欧洲西部的气候时,先让学生对以前学过的世界、亚洲以及东南亚气候的知识,各气候类型名称、特点,学习气候的思路和方法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复述,对原有知识进行回顾加强,再对比性的进行欧洲气候的学习。
      5.有效运用多媒体技术促进学生构建合理的认知结构。
      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有效运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方整合学习资源、扩大知识信息量,促进学生构建合理的认知结构。主要有以下五种方式:
      第一,创设身临其境的氛围,激发学生构建认知结构的动机;第二,播放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感知信息,提供学生构建认知结构的材料;第三,呈现学习问题,讨论交流,寻找学生构建认知结构的生长点;第四,呈现框架,形成结构,帮助学生构建认知结构的雏形;第五,呈现讲解,丰富结构,扩大学生构建认知结构的信息。如学习澳大利亚的养羊业:第一步,播放有关澳大利亚养羊业的视频短片,从感性上认识澳大利亚养羊业的发达;第二步,展示对比澳大利亚和其它主要畜牧业国家羊的数量、羊毛产量以及羊毛出口量的统计资料,获得理性上的认识;第三步,呈现问题:澳大利亚的养羊业为何如此发达?第四步,提示分析问题的角度;第五步,学生讨论得出结论后,运用多媒体展示澳大利亚养羊业发达原因。通过上述五个步骤的学习,从而初步构建学习养羊业的认知结构。这一认知结构,不仅适用于澳大利亚的养羊业,而且也适用于其它任何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知识的学习。
      
      参考文献:
      [1]袁孝亭,王向东编著.新课程理念与初中地理课程改革――《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解析.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2.
      [2]徐宝芳,裴亚男,陈萍,王香东,孙俊梅.高中地理“双动两案”教学模式的构建.地理教育,2007,(2):4-5.
      [3]裴新生,殷培红,孟胜修主编.地理教育中的思维・实践・创新.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05.

    推荐访问:认知 构建 地理 区域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