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论高中音乐教学中的创新能力培养] 如何培养创新能力

    时间:2018-12-25 03:36:54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 在新课标新理念下,高中音乐教师应激发学生的情感,唤起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 新课标 情感 想象力 创新力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最大的变化就是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高中音乐教师应改变过去的教与学方式,倡导一种新型学习方式,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其想象力。
      
      一、激发学生情感,唤起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热情是进行想象活动的直接动力。人本主义心理学就强调了情感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1]正如捷普洛夫所指出的:“一方面是感情鼓舞着想象的活动。”“另一方面是想象、形象产生着感情或者加强着既有的感情。”“在那种受感情影响,而创造想象、形象的进一步创造过程中,这些想象形象本身就成为感情的源泉了,它们能激动创造它们的艺术家,比起现实生活事件来是并不少的。”[2]在实践生活中,人们往往在情绪激动时闪烁出智慧的火花。因此,教师要由课堂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教师在课堂上要尽量采用开放式教学,努力创设学生积极主动、生动活泼、舒心愉悦的学习氛围,只有这种气氛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情感的体验是普通高中音乐欣赏课中的重要环节。情感是上好音乐欣赏课的关键,教师运用各种方法、手段和音乐自身让学生进行体验,就会产生好的效果,提高学生的音乐艺术修养,也使音乐欣赏课更具有生命力。
      音乐作品是音乐家个性的集中体现,音乐作品的个性必定植根于民族文化之中,其源泉是民族文化,因此民族文化才是艺术创作的基石,音乐作品充分体现了这种个性和民族性的结合。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创作的《黄河大合唱》是五四以来中华民族大型声乐作品的经典之作,是民族性和时代性结合的典范。对于黄河与中华文明的关系,以及近代史上悲壮的抗日战争,学生们了解较多,因此,在欣赏这部作品时,我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用心用情去感受这部体现民族精神的作品中渗透的音乐要素,让他们边听边领会这部作品的历史价值和民族特征。学生们听出了黄河的苦难,听出了黄河的咆哮,更听出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通过教学,他们既从音乐的视角重温了历史,又从历史的视角创造性地“听”出了“黄河”的音乐特点,受到了爱国主义思想的启迪。另外在欣赏教学中,为了强化作品的民族性,我还选择古今中外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音乐作品,编成教学单元,按类归纳,分类比较,通过个性与共性的辩证关系,使学生们认识到“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一深刻道理,激励他们热爱中华民族的音乐文化,发扬民族精神。
      在进行“音乐作品的个人风格”一课教学时,学生们在欣赏莫扎特的《第四十交响曲》“第一乐章”后,一致感觉作品的旋律优美、感情丰富、活泼乐观;再经过启发引导和反复欣赏,学生们又听出了音乐中包括的不仅是欢乐,还有痛苦和困惑;在此基础上,我又从音乐的内涵和表现手法上进行深入的分析,通过指出作品中的半音下行音阶表现了悲哀的情感,进而指出在莫扎特的音乐作品中,人们之所以听不到命运的叩门,也看不到人生苦难的烙印,是因为他把生活的辛酸置之度外,而以乐观的态度使自己的作品永葆安详和温柔的面貌,不让眼泪把它打湿。通过教学,学生们既体会了音乐的美妙,又认识到莫扎特的“含着眼泪的欢笑”的艺术魅力;既开阔了思路,又提高了审美情趣。
      
      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新课程新理念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教育应关心人、尊重人、发展人”。新课程的理念将“静”转变为“动”,注重学生的主体参与性,积极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环境,激发学生学音乐的兴趣和潜能,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主体性”是指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教学过程成为一个以学生为主的自我活动、自我发展的教学体系。这样才能让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布鲁纳认为:发现活动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学生受好奇心的驱使,对未知的知识就会表现出兴趣。[3]因此要转变教学模式,把原先课堂以教师教为主转换成以学生学为主,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留足想象的空间,才能充分调动学生自觉积极的参与教育过程,才能激活他们的内在原动力,最大限度地把创新思维的潜能发挥出来。
      以前上音乐欣赏课,一般就是先由教师介绍曲名、作者、表现内容等。学生还没听到音乐,就先被限制在了一个框框里,这就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用教师的讲解代替了学生的亲身体验,把音乐的多解性变成了单解性,使得学生对音乐本身失去兴趣,不注意倾听,放弃了思考与联想。现在上欣赏课,教师就应该让学生根据自身对音乐的体验,去理解音乐内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用多种思维方式去探索问题。
      
      三、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要使学生的创新才能得到培养和发挥,必须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彻底贯彻素质教育理念,在人人成功的教育原则下,主张多价值的教育观: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性向、兴趣、爱好、需要、天赋等来培育和发展学生。[4]新课程理念强调教材只是一种材料和资源,一种帮助学生学习的工具,课后的问题和作业设计都具有开放性,答案多是非唯一的、不确定的,这样做就是为了促进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化思维,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索,去思考。“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每个人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也是有所不同的。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抓住学生的个性,给他们想象的空间,充分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进行名曲《百鸟朝凤》欣赏课教学时,我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用画画、表演、讲故事等方式表现自己对这部音乐作品的理解,有的学生画了一幅百鸟争鸣的热闹场面;有的学生走上讲台,把黑板擦当作惊堂木,绘声绘色地讲起森林里两只鸟儿“吵嘴”的故事……这些都是学生通过创造性的想象,情不自禁地表现出来的,自然而又富有创意。在欣赏广东音乐《步步高》时,我让学生边欣赏边画想象画,有的学生根据歌曲情绪的变化,画出了一幅类似旋律线的画面;有的学生画出了一幅重阳节和外公登山的画面;还有的学生画了一幅一群小孩子打日本鬼子的画面……可谓五花八门、各显神通。我们尚且不去分析作品的好坏,单从学生众多的想象画中,就可以看出学生都很积极主动地在思考、在想象、在创造。人的想象力是无穷无尽的,想象力可以创造出世上最美的东西,拓展学生的想象力,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总之,音乐课教学对学生情感的激发,对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有其自身独特的优势,也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在音乐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为学生情感的丰富性和体验性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提供施展平台,让学生始终以积极多变的思维参与教学,这样做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力和音乐表现力,还能大大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参考文献:
      [1]李小融.学校教育心理学.四川教育出版社,1998:147.
      [2][俄]捷普洛夫.心理学.东北教育出版社,1953:125.
      [3]顾明远,孟繁华.国际教育新理念.海南出版社,2003,(7):387.
      [4]邓志伟.个性化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75.

    推荐访问:创新能力 培养 高中 教学中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