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时间的透视]excel数据透视表技巧

    时间:2018-12-24 03:21:00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局外人》是法国存在主义作家加缪的第一部小说,也是其成名作。历来对《局外人》中主人公默而索的评价颇多,但多从社会对人的压制这个角度着眼,把默而索看成反抗荒谬社会秩序的勇士。本文则从时间这个角度着眼,对《局外人》进行比较全面的考察,并在此基础上着重论述默而索这个典型形象。
      关键词:时间 局外人 默而索 荒诞
      
      凡是在时间中存在的,占时间一个位置的事物都具有属于自身的时间性。形而下的时间,我们把它称为历史;形而上的时间,我们把它称为哲学。一个文本也有它自己的时间性。文本的时间性首先体现在其外部形态上,即从作者构思直至作品被时间淘汰的不可避免的历程;其次,文本的时间性还体现在文本随着时间的流动而具有的多层次阐释空间的可能性,每一个时代都赋予不变的文本以一种不同的色彩,这是其生命活力的源泉;再次,就某一个特定时代而言,其时间性还体现在对其所属的时代的反映,即对这个时代的文化、社会生活、伦理道德的反映,这种特定的时间即是一般所说的历史;第四,时间性也是作者本人生活与思想的反映;最后,一个文本最本质的时间性,是它所负荷的超越具体与局部而具有的普遍意义与关怀。本文从后面三点出发来论述其时间性。
      
      一、《局外人》:加缪早期生活与思想的自传
      
      《局外人》是加缪的第一部小说,是对他早期二十七年生活经历与人生思考的一次总结。加缪是地中海的儿子,从小就享受着大自然的海水与阳光;他又是贫民区里长大的孩子,饱尝过贫困与疾病的折磨。艰难的童年生活和严酷的现实促使他对社会、对人本身的存在状况产生了深刻而独立的思考,形成了他的“荒诞哲学”。在《反与正》(加缪22岁写的第一部随笔集)中,加缪写了无人理睬的老人、孤独死去的老妇、与作者无言以对凄然苦度晚年的老母、贫困的街道、乱糟糟的咖啡馆……作为对这些经历的进一步艺术升华,《局外人》中出现了养老院独度晚年的默而索的母亲、与狗为伴孤苦伶仃的萨拉玛诺、赛莱斯特的肮脏的小饭馆……地中海的海水与阳光也在《局外人》中得到了再现,并且阳光、太阳与光亮这三个特别明亮的词语出现了八十次之多。可见加缪喜爱白天胜于夜晚,这与菲茨杰拉德正好相反(《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人物活动几乎都在夜间)。对太阳的偏爱也缘于加缪的一个信念:“死亡是我无法摆脱的,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死。归根结底,太阳还是温暖着我们的身骨。”“精神在自然中产生。”还有一点是“直到现在,我才隐约明白太阳与看着我家乡的教益。”“伟大的勇气还是目不转睛地盯着太阳,就像面对死亡那样。”另外,默而索死亡前的回忆,对夏夜景色唯一一处大量描写在《反与正》中都有详细记述。即使是默而索面对死亡重新领悟到的真理:热爱生活,活着是幸福的,也在《反与正》中有初步阐发。可见《反与正》是《局外人》的思想来源之一。另外,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与卡夫卡的小说无疑也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局外人》:时间的形而下分析
      
      所有的历史就其最本真的意义来讲,都是当代史,每一个作家都以他自己的方式体现着本国和世界的历史。《局外人》成书于1942年,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此时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正是艾略特《荒原》所描绘的一片破败景象:上帝死了,人成了“空心人”,找不到自己的精神依托,于是只好作为“局外人”在边缘流浪。《局外人》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二战中的一代人,代表了那个时代人们面临社会专制和精神压迫所表现出来的反抗的普遍心态。
      1. “局外人”形象的历史延续性
      自从普希金所塑造的第一个多余人形象奥涅金以来,俄罗斯的多余人就层出不穷。他们与社会格格不入,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对新的时代感到无所适从,空有一番热情却一事无成,于是整日在打情骂俏与昏睡中度过一生。就这个层面而言:“多余人是局外人的某种雏形。”1912年,卡夫卡的《变形记》塑造了一个发现自己变成甲壳虫的格里高尔。到1915年,艾略特在《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中“通过一个‘过于敏感,过分内省,胆子太小,压抑太强’的中年男子,在求爱途中矛盾变化的心理,反映了20世纪欧洲资产阶级青年对人生和西方文明的怀疑和幻灭感”,这比格里高尔又进了一步。1921年奥尼尔《毛猿》中的扬克开始了反抗现存社会秩序的斗争历程,开始寻找自我,不再仅仅停留在怀疑与幻灭。1922年《尤里西斯》中的斯蒂芬又进一步,试图在社会的熔炉中为爱尔兰民族创作它的“良心”。1929年,《喧哗与骚动》中的凯蒂在反传统的价值观念与男权话语上走得更远,以致被视为“荡妇”。直到1942年,《局外人》中的默而索才姗姗而来。他比起以前的反叛者高明之处在于:全然不把道德、社会、宗教放在眼里,既不相信过去也不寄于未来,只想穷尽现在,他所做的就是竭力消解事物的意义与深度。如果说二战以前的“局外人”仅仅是反叛于寻找自我的话,那么二战后的“局外人”则开始寻找人类的家园,试图给自己和人类的灵魂构筑一个场地。1951年,《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霍尔顿只想守着一大群的孩子,不让他们陷入文明社会。1952年,《等待戈多》中的流浪汉虽然明知戈多不会来,却仍在等待着,他们坚韧的毅力本身就足以让人奋进。从霍尔顿的设想到流浪汉的等待,1957年《在路上》的一群年轻人已经开始出发。到1984年,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的特雷莎与托马斯终于找到了最后的寄身地:乡下田园。而《局外人》则是一个中间环节,正好把战前与战后联系了起来。
      2. 作为游戏规则的历史
      历史之所以延续,是因为有约定俗成的游戏规则;历史之所以千百年来总是一个模样,也是因为这些游戏规则已经成为惯例,没有人对他有明确意识并去反对它。这些游戏规则,诸如道德的、法律的、宗教的规范与秩序就是一堵非理性的“墙”,它是一种“禁闭”。而默而索正是一个对包围着他的“墙”有明确意识并竭力反抗他的人。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他才成“局外人”。
      作为道德的历史。道德一旦变成僵死的律条,便失去了它原本内在的人情味。而当它以一种强权的姿态命令人人必须遵从时,就成了压抑人性与个性自由、维护现存生活的机器。如果把道德放在历史中去看,它并没有为我们带来什么新东西,反而是历史后退的显征。默而索是一个不能用道德的标准衡量的人物,他眼里从来就没有道德二字的存在空间,对母亲、对爱人、对朋友,他都表现出一种冷漠和无所谓的样子。
      作为法律的历史。如果说道德是从人的心里深处打开缺口,封杀人的精神自由,那么法律则是无所顾忌地对违背道德的人的身体进行施暴,并进一步左右人的内心。默而索被判死刑,全然不是因为法律意义上的杀人,而是因为没有对母亲之死作道德上的假意哭泣。荒谬的法律决定无辜的默而索有罪。法律与道德狼狈为奸,一起清除那些“局外人”。非常巧合是:紧接默而索案的审判是一桩审判杀死亲生父亲的案子,在检察官看来,默而索所做的一切也无异于弑母。他认为:“一个在精神上杀死母亲的人,和一个杀死父亲人,都以同样的罪名自绝于人类社会。”这透露了默而索被判死刑的真正原因:对所谓道德原则不屑一顾。
      作为宗教的历史。宗教源于人对死亡的恐惧与战胜死亡的巨大热情和渴望,与道德伦理和法律相比,宗教不是人为的,而是发自人心灵深处的,诚如大江健三郎所说,宗教是构筑灵魂的场所。那位让默而索无比厌倦的神甫便是如此,他硬是想把一套来世观念灌输给默而索。默而索对宗教的反抗不是因为宗教的变异,正是因为他根本就不相信宗教。把上帝当成生命的神甫丧失了为人的资格,没有一点人的尊严与意识;与之相反,不信上帝的默而索却对自我有确实的意识,有人的思想与感情,更有人的尊严。他觉得自己是清白的,他只感觉到这一点:他那无法挽回的清白。就此而言,局外人也是一个相信未来,不相信上帝的人。
      
      三、“局外人”:时间的形而上分析
      
      “局外人”作为一种超越当下文本的存在,显然已具有了永恒的时间指向。加缪在《西缪福斯神话》里为“局外人”保留了一个独特的哲学术语:荒诞。荒诞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世界、人与生活、人与自我的分裂。矛盾与对历史荒诞产生的源头。“局外人”也就是对荒诞产生有明确的意识,在行为上反抗荒诞,从荒诞中得出自由与幸福结果的人。明知世界冰冷,还要尽力燃烧;明知没有希望与前途,还要尽力反抗与穷尽。这就是“局外人”的品质。
      1. 荒诞:时间中的永恒存在
      荒诞无处不在,自从人第一次产生对死亡的恐惧,荒诞感就产生了。加缪说,荒诞感可以在随便哪条街的拐弯处打在哪个人的脸上。
      荒诞之一:虚无成为雄辩。《局外人》中神甫的喋喋不休的说教,检察官的无聊的借题发挥,养老院院长的当庭证词,这些都是荒诞。他们企图用虚假来代替真实,用表面的诡辩来掩杀事物的真正本质。不择手段地维持荒诞的正常运转,为了荒诞这个系统的平衡,不惜杀害无辜异己,就是他们的目的。道德、法律与宗教是他们经常用的三大武器。
      荒诞之二:日常生活的重复性。萨拉马诺与他的狗在一起,八年来没有改变过路线,每天两次,十一点和六点,老头儿带着狗散步,天天如此;默而索在赛莱斯特的饭馆里碰到的用自动机械一样准确地动作点菜、吃饭、穿外套的小女人,连走路都迅速而平稳;默而索所过的没有任何变化的公事公办的生活和他母亲在养老院的日复一日,这也是荒诞。不论是萨拉马诺、小女人、母亲,还是这样的默而索,他们都是荒诞生活的牺牲品。一旦开始了厌倦,对荒诞的意识也就萌芽了,这正是默而索不同于另外三人的地方。
      2.“局外人”作为“此在”的存在者
      作为“此在”的存在者,其“在”的方式是透明的,对自己的“在”有明彻的领悟。荒诞作为“此在”,是一种必然的存在,但“局外人”作为“此在”却不是一开始如此的,默而索最后的“此在”是先前“沉沦状态”最终促成的,也就是说,默而索最后成为西绪福斯的反抗荒诞并获得结果的斗士,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他是在经历无数荒诞事实之后才觉醒的。
      意识:认可与正视,意识是作为“此在”的“局外人”觉醒的是第一步。由此,作为对荒诞的意识,局外人是那种不脱离时间的人,但却不相信未来,只注重现实生活的可能性;不相信事物的意义与深度,只注重事物本身。从此“局外人”从意识的层面走向行为的层面。对待朋友与情人他总是回答“怎么样都想”,“这种话毫无意义”。这也不是他的无所谓,而是生活是无法改变的,历来如此,从默而索对待荒诞的意识中,所显现的正是他的赤裸的人道与真实。即使是面对死亡,他也是有把握的,正是如此,他才在死亡的前夜体验到一种不曾有的幸福。
      行为:反抗与穷尽如果说在法庭上他是消极的反抗,那么在与神甫的直接冲突中,无疑的,他已成了反抗荒诞的英雄。由于已看透生活与死亡的荒诞,由于已不再把希望寄托在未来,默而索在反抗荒诞中表现了前所未有的激情与勇气。他大骂神甫,并扭住他的长袍的领子,他把内心深处积蓄了很久的话与喜怒交迸的强烈冲动,劈头盖脸地朝神甫发泄了出来。他喊出了宗教的虚幻,社会的虚伪与活着的人的行尸走肉以及它们对自己的不公正待遇。反抗之后,默而索开始回顾自己的生活,他突然觉得夜景是如此可爱,活着是如此美好,也明白了妈妈为什么在夜晚又找了个“未婚夫”,为什么她玩起了“重新再来”的游戏。于是,他也准备好把一切再过一遍。在死亡的前夕,默而索明白了,虽然生活是荒诞的,但生活也是美好的。活着,穷尽一切是最基本的真理,生活的无意义正是其最深刻的意义,这正是生活的反与正。由此,默而索从他的行为中获得了他的结果。
      结果:幸福与自由对生活真理的领悟使默而索“面对着充满信息和星斗的夜”,“第一次向这个世界的动人的冷漠敞开了心扉”。他体验到这个世界如此像他,如此友爱,感到自己的过去是幸福的,现在仍然是幸福的,为了使自己不致于孤独,他还希望在处决他的那一天有很多人观看,并对他报以仇恨的喊叫声。默而索终于摆脱了一切羁绊,默而索获得了他的自由。到此为止,默而索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局外人”与“此在”者。
      
      参考文献:
      [1]萨特著.康强等译.萨特文学论文集[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88.
      [2]海德格尔著.陈嘉映等译.存在与时间[M].北京:三联书店,1999.
      [3]斯宾格勒著.齐世荣等译.西方的没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
      
      (李德鹏系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07级硕士研究生)

    推荐访问:透视 时间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